豆瓣评论

  • SeaHoney
    十分精彩!尤其关于燕大校园生活的部分,生动有趣,值得观览。建议唐老师以后写一组关于南科大校园的系列文章,讲讲他自己的那些充满奇思妙想的设计,就可以做到“南北呼应”了。04-11
  • 南国北郭
    虽然书中有很多关于建筑的东西不大能够看懂,但是关于历史的部分,以及作者对于历史的解析与思考,会让我忍不住看上两遍 。我觉得对于燕京大学最好的评价,或许就是书中用到的那句“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吧。09-28
  • 空空
    一本充满故事的大学校园史:前半部分是投资方教会、管理者、规划者、建筑师和工程师的故事,与一般时过境迁后对美好校园的描述中充满的迷思(myth)不同,作者还原了这一过程中的困难、龃龉、算计和妥协,但建筑似乎是妥协的艺术,有其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和经济基础,茂飞在华作品中最富盛名者,原来完成的过程有如此多曲折。后半部分则是校园使用者的故事,有名流学者、几代青年学子、不同时代的风气和这个校园内部生活样态的转变。后半部分其实并不新鲜,但充满诗意、情感和记忆。11-24
  • 一只大鱼
    读完这本书再看校园,每一处都有了别样的感觉,非常好看。05-12
  • 熵减巡回
    材料找得很扎实,随文插入的体量巨大。但我怀疑他比文的背景严重损害了字句本该具备的通畅12-28
  • awakened
    石韫玉而山辉,水怀珠而川媚。由园而人,细致还原出作为“景观”的“燕园”如何在各种历史的偶然中一点点拼成,也谈到这一物理空间里大学师生的精神文化,二者互相成就。应该列为北大校史必读书!12-06
  • 满地
    特别细致的一本书,作者会讲故事,也有深情在里面。生动展现了燕园设计过程中的偶然与必然,合作与角力,最后诞生这个虽然被梁思成各种吐槽但足够入选国保的杰作。可惜茂飞的几张图都印得扣扣索索,大点就好了。11-14
  • 法国梧桐
     20世纪20年代起,在燕京大学大首任校长司徒雷登的主导下,美国建筑设计师茂飞和燕京大学教授翟伯联手在前清的皇家废园上建起了一座“世界美丽的校园”,这就是如今北大校园的前身——燕京大学的“燕园”。在唐克扬《从废园到燕园》一书中我们可以一窥当时的燕园风貌。不过此处的“燕园”只是今日北大本部的一部分,即昔日的燕京大学校区。概而言之,该区域东西自北大西门到博雅塔,南北自民主楼到燕南园,并含朗润园。在唐克扬笔下,燕园风貌自历史深处缓缓展开,幽深而壮阔。02-04
  • 黎戈
    对近代史上的“中国建筑复兴”一直非常感兴趣,这个现象其实兵分两路:中国第一代建筑师和在华外国建筑师,前者对中国古建的理解更深刻,是哲匠,后者是不深刻但大胆的操作者,这本书写了我一直好奇的茂飞和他营造的燕园——近代建筑史上,茂飞是个绕不过去的名字,南京的首都计划和金陵女大、湖南湘雅也是他设计的。12-20
  • 萝卜仙人
    适与《珞珈筑记》共阅...03-26
  • Rainy Yellow
    像讀小說一樣酣暢淋漓。唐克揚老師使用了許多史料但又不拘泥於引證的常見形式,用非常生動且具有文學之美的語言講述燕園誕生的曲折故事。甲方乙方N方的漫長扯皮,設計師和建造師的針尖對麥芒,中西方文化的激烈碰撞,以及不得不提的動盪時代,從圖紙到廢土上一點點拔起的校園,遭遇了諸多不順遂,終於不盡完美地在圓明園邊上誕生。這場「考古」還挺有意思的!01-28
  • bookbug
    十年曾在书店错过三联旧版,深以为憾,此次广西师大新版修订问世,到手后发现排版和装帧都较旧版有很大改善。作为建筑学的门外汉,本书的阅读却并不隔,这一方面缘自作者北大中文出身背后深厚的文学素养和功底,体现在文本中便是文笔的雅致和流畅;另一方面则是他别具匠心的写作方式,以建筑史带出了建筑背后绵长悠远又复杂的历史沿革与文化交锋。此外,燕园的教育背景也自然而然让作者笔锋常带感情,对建筑与人的关系,对人事变迁颇多关照,这甚至有别于作者其他建筑史写作,算是肉眼可见的好读。03-22
  • 江海一蓑翁
    拥有建筑学与文学双重训练背景的唐克扬老师关于当今北京大学校址所在地——燕园的演化变迁历史的一部佳作的修订再版。在这本书当中,作者充分运用包括历史图片、私人通信、日记、回忆录等在内的各类中外文史料,为读者还原燕园一带,从被废弃的明清园林,转化为燕京大学校址的完整过程。作者在史料搜集与挖掘方面的功力,以及对于燕京大学校园生活的还原能力,或许得益于其求学过的北大中文系注重文学史训练的传统;其在文学方面的教育背景,又赋予了本书表达流畅、非常耐读的特征;而书中对于燕园布局与规划变迁历程,以及燕京大学建筑风格等方面的论述,则充分彰显了作者在建筑学方面的不俗造诣。全书最为让人印象深刻的,就是作者在字里行间,对于燕园这片土地的无限珍视与温情。01-23
  • 李青菜
    信息量太大,看晕了。从司徒雷登搞地开始,到胡适口中“中国13所基督大学中最好的一所,也是校园最美丽的学校之一”,1990年小小的人工湖竖碑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最有意思的是茂飞这位设计师,对待燕园项目一直耍心眼,立下“生平之作”的flag,漫天要价,能拖就拖,重复收费,爱理不理,聋,还装病。 可惜图片(地图)有点小。04-08
  • 龙之芥
    如今我们谈起北京大学校园,大多直接以“燕园”称呼,可是无论从历史还是校园建设上看,“燕园”与“北大校园”并不应该等同。从明清到民国再到1952年院系调整燕京大学被撤销、北京大学迁入燕大的校园,这片承载着数百年复杂记忆的地方就此成就了“燕园”的前世今生,“燕园”不再仅是容纳一所大学的被动的物理空间,而是在有形意义上拥有了一种非凡的“卡里斯玛”,既承载了燕园的历史、北大的文化,也影响着人们想象“北大”、建构“北大”的过程。在书中作者不仅着意勾勒繁冗物质建设的脉络,也倾心关注建筑研究易于忽略的“人”的历史,从中可以瞥见上世纪20至40年代对中国公众尚很新鲜的校园生活场景。08-17
  • 濒危嗜睡症患者
    熬夜读完,好看!作为人的历史的建筑史。01-30
  • ly的读享生活
    唐克扬的建筑史写作,受西方的理论影响极深,我之前读他的《美术馆十议》《在空间的密林里》,都不大喜欢,术语和概念太多了,晦涩,不知所云。这本早期重版的《从废园到燕园》,倒是扎实、清新,贴近读者的,改变了一些印象。建筑层面上的史料和人事纠葛写得很翔实,后面推出的“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的讨论也很自然。01-28
  • 宝木笑
    唐克扬在全书最后一处地方提到一件事情:1990年北京市政府确定“原燕京大学未名湖区”为文物保护单位,以一个其实多半是人工营造的“小湖”作为保护对象,这大概是全国也少见的一个现象。貌似闲笔,蕴意却深,是仿佛最后点题的存在。虽然文献史料基础厚重,但唐克扬这本书并非单纯的考据之作。他要描述的是一个从“废园”到“燕园”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并不仅仅是当初选址如何艰难,后来司徒雷登面对的各方关系如何复杂,而是燕园如何成为了北大?字里行间掩藏的终极问题是北大又何以成为北大?就像书中谈到燕园的“入画”和“如画”并非一个单纯的建筑学问题,而在于和“画”相关的动词——“人”和“如”。从废园到燕园的过程,其实质是北大所催唤起的特殊生活情态和精神内核的时光旅程。也许,这也正是未名湖被认定为文物的原因所在吧。02-24
  • 陆钓雪de飘飘
    对今天的燕园人来说,这座十三层的博雅塔已成为燕园的标志。和燕京大学中其他“中式”建筑相同,博雅塔徒有中国式的外表,但它所摹写的木构建筑却并非砖砌,而是由混凝土预制的。这座基本实心的密檐宝塔里面没有舍利和经函,却有层层铁链通向顶端,它本是一座用于提升水位,以便向全校供应自来水的水塔。这座塔的奥妙不仅限于此。“湖光”一章已经强调了园林景观对于燕京大学校园规划的意义,这种意义甚至也着落到建筑设计本身。这塔是座具有使用功能的“建筑”,但它又不是一座平常建筑,它使得燕大的校园规划平添了许多“景观”的意味,也使得“燕园”的形象更加有声有色;这座塔明显是校园规划中平地升起的那个“中国园林”阐释框架的产物,是其他所有教会大学设计中阙如的因素……中国化其实和西化或现代化同是一币两面,中国化的巅峰时刻就是博雅塔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