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江南古城余杭,置县于秦皇赢政二年。五千年前这里曾经蕴育了被喻为中华文明曙光的“良渚文化”,近代以来又诞生了以章太炎为代表的许多历史名人。但余杭依然默默无闻,人们很少将良渚文化、章太炎与余杭联系起来,甚至知道良渚文化、知道章太炎的并不多。上世纪八十年代,央视热播的电视连续剧《杨乃武与小白菜》才使余杭随同奇案走入了千家万户。这就是经典名案的力量!
但如同百余年来围绕该案产生的各种形式的文艺作品一样,电视连续剧《杨乃武与小白菜》在重新唤起人们对这一被列为晚清四大冤案之首的案件的关注的同时,对于冤案何以发生、发展并最终获得昭雪,其背后历史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究竟何在,依然未能给出答案。她只是以现代媒体的力量,重新演绎了一个不同以往的杨案故事。也许这样的答案只有专门的论著才能给出。但令人遗憾的是,可能由于案件曲折复杂,涉及问题众多;也可能论者们大多着眼于宏观叙事,而不愿窥斑见豹;更大原因也许在于认为该案的审理过程已经昭示了答案,案件已不具有多大研究价值,以致我们很难找到这样全方位、多角度的研究专著。当然,最大可能还是我的孤陋寡闻!
只是,一个江南小县,一个豆腐作坊的伙计因病而亡,竟能在当时的中国酿成一起惊动朝野的大案,其影响至今绵延不绝,这其中必定有许多许多值得后人玩味、咀嚼的因素。我们可以发现,该案历时三年有余,横跨同治光绪两朝,审理过程极尽周折,涉及到了晚清刑事诉讼的各个方面。从地方县衙州府臬司巡抚,到中央部院阁僚军机大臣,下至小小仵作,上达两宫太后。都在案件审理中扮演了极重要的角色。而且此案案情曲折离奇,其间才子佳人官场冤狱诸多元素无一不备.更有问世不久的新兴传媒《申报》的追踪报道。可以这么说,这一案件是清代司法制度最鲜活、最集中、最全面的体现。特别对于诸如地方与中央的司法职责,刑讯逼供、验尸访查等证据规则,初审上告京控会谳等审转复核制度,大凡晚清司法制度与运行的重要课题,都能在此详察其过程;而王朝衰落时期官场腐败下的冤狱层出,西风激荡、皇权式微时的地方与中央司法权力之争,更能于中梳理其踪迹。所以,我以为正如文艺作品将这一案件作为经典素材,就晚清的政治史、法制史、社会史等研究而言,其价值也是很高的。
笔者接触这一题材,进而斗胆撰稿,纯属偶然!
在经历了省高级法院十多年的法官职业生涯后,我于2003年7月被组织选派至余杭担任政府领导,这一经历有点奇特,它总让我联想到身兼行政司法大任的中国古代县太爷们。到余杭不久,我参加了“杨乃武小白菜冤案陈列馆”的开馆仪式,可以说这是我第一次直面真实而非戏说的杨乃武小白菜案。这一专题陈列馆是由富有远见的余杭当地一位著名企业家耗资数千万元兴建的,馆内的蜡像栩栩如生,案件场景也经严谨论证。我发现,尽管其所展现的已非戏说故事而是严肃的历史。但似乎缺乏对于冤案何以发生、发展并最终获得昭雪,其背后历史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究竟何在的挖掘。回头我开始搜集这方面的资料,更发现了我上面所说的遗憾。我想寻找答案,于是产生了可能贻笑大方的拙稿。
之所以将书名定为《1877帝国司法的回光返照》,在于晚清步入没落之路时的冤狱层出和临终前企图重振皇权,平反冤案,而给我们的回光返照之感。基于这样的认识,全书分三个部分对案情经过和冤狱的产生、发展以及昭雪作了全方位的、深入的梳理、探讨。其中第一部分对案件始末和清朝死刑案件的审理程序作了介绍。第二部分以五章的篇幅,从冤案形成的自身逻辑,官员的无能与官场的腐败,幕友的“锻炼”与幕帮的回护,衙蠹的贪婪与衙门的放纵,刑讯逼供与冤狱等五个方面,论证了冤狱形成的必然性。第三部分又以朝廷的决心:恢复对死刑裁判权的控制;举人的力量:杨乃武自己拯救自己;媒体的影响:《申报》的传播与当局的压力;制度的余荫:京控之路上的返照回光等四章,探讨了杨乃武案最终得以昭雪的真实原因。由于笔者才疏学浅,尤其史学和法学功底都极单薄,写作过程经常感觉捉襟见肘,内容难免贻笑大方。但笔者坚信作这样的探索还是有意义的,无论厘清历史,还是昭示现在。
拙稿成书出版,就像胎儿一朝分娩,喜悦之情自然难于言表。但我最想说的,还是对在资料搜集、成稿、出版过程中给予我无私帮助的各位领导和朋友们的由衷感激之情。只是我唯恐挂一满万,故不再一一列上,我想说没有你们的帮助,这《1877帝国司法的回光返照》就不可能问世,我将永远感谢你们!
豆瓣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