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乔治・奥威尔(George Orwell)是英国人,本名埃里克·亚瑟·布莱尔(Eric Arthur Blair)。1903年生于印度,当时,他的父亲在当地的殖民地政府供职,用他自己的话说,他家属于“中产阶级的下层,或没有钱财的中产家庭”。

内容简介

《一九八四》(1949)是奥威尔的传世之作,堪称世界文坛最著名的反乌托邦、反极权的政治讽喻小说中创造的“老大哥”、“双重思想”、“新话”等词汇都已收入权威的英语词典,甚至由他的姓衍生出“奥威尔式”(Orwellian)、“奥威尔主义”(Orwellism)这样的通用词汇,不断出现在报道国际新闻的记者笔下,足见其作品在英语国家影响之深远。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花生酱
    于是我开始反思,想到有时候自己也是那样盲目地接受着信息,有时候无意义地活着有时候不会独立地思考盲目地相信。就好像每次看完书看完片子就立刻看豆瓣评论,失去了自己第一时间的思考,很多时候得到的思想都是别人的。生活在各种体制下,没有自我。撇开自由民主这些离我太遥远的理论,我感受更多的是一种恐惧,洞穿内心的恐惧。07-13
  • 虾坨坨艺仔
    看完真是魔障了两天,整夜整夜做关于政治的梦,居然还梦到毛主席…笑。这是一本很牛的书,是要对整个社会本质有多深厚的了解才能如此精准地预测未来。但与此同时,比起奥威尔预言过度的恐怖。我仍然觉得现在的日子正在不断地进步,我们也实际享有了很多的自由。该感谢的太多。天朝没有毙掉这本书,且将其奉为经典,我们不得不说这已经是很大的进步。→十年后我看到这个评论笑出声了。01-27
  • Gray Wizman
    看过无数恐怖小说和电影,如果说那些造成的是生理上的恐怖,那1984造成的,就是心理上的恐怖,透进骨子里的恐怖。 豆瓣壮大,却也引来更多的注视,这其中便有“思想警察”的身影。也许,豆瓣最终同样会成为一个牺牲品,在强大而虚幻的包围中消失,我们唯一能做的,只能是在它被消失之前,好好的享受静谧的下午,如同温斯顿和裘莉亚在却其顿小屋的拥抱和做爱,不问明天,不思考命运,仅仅是在过程中获得快乐。03-12
  • 普通市民
    我写1984是为了警醒世人,不是他妈的操作说明。04-07
  • 神爱
    “我们将在没有黑暗的地方相见”。最初以为这句话象征着希望,没想到却是绝望。从思想上毁灭温斯顿,植入新的思想给他,让他背叛自己的人性和灵魂,使他成功被洗脑改造,让他纯洁无暇的死去。最后,篡改现实让这个人从来不存在。书中的极权社会让人深深的感到恐惧,人活着像行尸走肉,而且永远孤独。党就是老大哥,在最后你感觉不到任何一丝希望。03-13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