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葛兆光,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学专业本科、研究生毕业,曾任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现任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及历史学系文科资深教授。主要研究领域是东亚与中国的宗教、思想和文化史。主要著作有《中国思想史》(两卷本,1998,2000)、《宅兹中国——重建有关“中国”的历史论述》(2011)、《想象异域:读李朝朝鲜汉文燕行文献札记》(2014)等。

内容简介

《亚洲史的研究方法》为“葛兆光讲义系列”之一,是作者2011年后为博士生开设“亚洲史的研究方法”课程的讲稿,经过十年以上的讲述,并反复修订增补后成书。

全书分为四单元十三讲,从亚洲史研究的可能性,东西方有关亚洲史的学术史,重点讲到近世东部亚洲海域史的研究,并且详细介绍近世环东部亚洲海域历史的相关文献。《亚洲史的研究方法》的重点,是通过案例讨论亚洲史研究的途径,也讨论如何既把中国史放在亚洲史的大背景中,又从中国角度观察周边,进一步通过中国、东部亚洲海域、整个亚洲,理解历史的交错、联系和融汇。每个单元都以“问题”开始,讨论亚洲史研究的必要性,以“讨论”结尾,作为进一步研究的起点,最后给出建议阅读的论著目录。可以说,这不仅仅是一门针对研究生的历史课,而且是有关区域史研究的方法论。


葛兆光,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学专业本科、研究生毕业,曾任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现任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及历史学系文科资深教授。主要研究领域是东亚与中国的宗教、思想和文化史。主要著作有《中国思想史》(两卷本,1998,2000)、《宅兹中国——重建有关“中国”的历史论述》(2011)、《想象异域:读李朝朝鲜汉文燕行文献札记》(2014)等。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乾元
    给博士生以视野。葛兆光写啥东西都是学术史、知识史取向,不太像深入某个学术史进行学术争鸣。他的取向是文学式的,是情报搜集式的,导致多用史观、立场取胜,而非深入讨论某一领域的问题,若蜻蜓点水,浮光掠影,爬梳之功有之,创获之见少之——与国际学术界争胜,无深厚之学术积累,无多种语言之能力,大抵劳而少功而已。11-14
  • 大甜甜~~
    葛兆光的每一本书都带着强烈的自我挑战意味。对于一个成名已久的中国学者而言,这是一种罕见的品质。葛兆光谈到了一些非常重要的问题,近代中国面临一个选择,就是在西北和东南之间,怎么选。如果要说起来,抗日战争把政府往西南方向挤压,反而加深了我们和这两个方向的联系,前者如经略西域,后者如陈嘉庚这样的崛起华侨。另外,东南亚无法成为一个整体版图的一部分,不独我们如此,日本也是如此。在日本做东南亚研究的学者和整个圈子都特别隔阂。未来,如果看清那种台球式的撞击运动,一定会是学术的重要方向。但人的知识肯定是有缺陷的,葛兆光在谈到我的亲族在清朝时候的一些事的时候,讲错了一些小地方。03-15
  • 流惜子
    条理清晰,举重若轻,学识何等广博,可得一见。第二单元梳理三种亚洲史的研究旨趣,尤为精彩。于有心者而言,书中可资启发处俯拾皆是。读其书想见其为人,读其讲义亦想见其课堂,求学路上不能一睹葛先生授课,实乃人生一大憾事!10-29
  • 新京报书评周刊
    长期致力于“从周边看中国”的葛兆光,尝试用“东部亚洲海域”的观念,反思我们习以为常的“东亚”和“东部欧亚”的概念,跳脱出熟悉的民族国家与中心/边缘的叙述,用丰富的域外史料与充满自我反思性的视角重新理解中国历史与文化上的古今之变。在他的研究中,文明“自我”恰恰是在他者的观照中不断丰富与被诠释的。在葛兆光先生思索的延长线上,我们应该思考的是——作为共同空间的亚洲,我们应该如何重新确认区域间的文化与历史认同,东亚文明间的各国能否在共同的遗产之上建构新的文明的空间,想象更多可能。01-13
  • 南人北相
    讲的太精彩了,提供了很多前沿的研究问题,也正如前言所说的给博士生提供视野。关于亚洲海域,尤其是东海和南海的研究在我国很薄弱,相对于日本和欧美国家的研究成果而言,我们是极为欠缺的,但关于海域研究无论是学术意义还是现实价值都亟需我们的重视和补缺。11-18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