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约翰•古斯塔夫•德罗伊森(Droysen, Johann Gustav,1808-1884),19世纪德国著名历史学家。
德罗伊森生于波美拉尼亚的小城特雷普托夫(Treptow,今波兰境内),其父是一位随军牧师。青年时代就读柏林大学,深受柏克和黑格尔影 响。毕业后担任方济各会牧师,并同时在大学授课。1840年起,德罗伊森先后执教基尔、耶拿、柏林大学,同时在政治上颇为活跃,曾担任法兰克福议会的议员,参与制宪会议。他在历史著作中表露出强烈的实际政治关怀,宣扬德国的统一只有在普鲁士的领导下才能实现,是普鲁士历史学派的开创者。
他前期学术研究主要关注的是西方古典时代的历史,著有《亚历山大大帝传》(1833)、《希腊化时代史》(两卷,1836、1843),这两部著作后来合编为三卷本的《希腊化时代史》(1877、1878)。他首次用“希腊化”一词来指称整个文化时代,奠定了希腊化时代历史研究的基础。后期的学术兴趣完全转向普鲁士历史的研究,代表性论著是篇幅巨大的《普鲁士政治史》(生前出版7卷,1886年出齐,共14卷)。

内容简介

德罗伊森主张史学方法的本质是“理解”,认为历史学家的目的在于根据当时的需要和问题去理解历史和解释历史。他的历史理论代表了德国19世纪历史主义反思的高峰。

德罗伊森治史兼重史事考证与史学理论建构,1857年起,他曾十七次在大学里讲授过“历史知识理论”,除1868年出版的“大纲”部分之外,系统的讲稿先后有徐本芮的整理本(1937)和彼得•赖的考订本(1977)。彼得•赖考订版共三卷,《历史知识理论》系第一卷(即《历史知识理论》主体部分)的选译。原著包括三部分:德罗伊森讲授史学理论的手稿、大纲草稿、正式出版的《历史知识理论大纲》。《历史知识理论》以大纲的条文为骨干,将手稿中相关内容选出分别附录在条文之下,以此精炼地显出德罗伊森历史理论的要义。


约翰•古斯塔夫•德罗伊森(Droysen, Johann Gustav,1808-1884),19世纪德国著名历史学家。

德罗伊森生于波美拉尼亚的小城特雷普托夫(Treptow,今波兰境内),其父是一位随军牧师。青年时代就读柏林大学,深受柏克和黑格尔影 响。毕业后担任方济各会牧师,并同时在大学授课。1840年起,德罗伊森先后执教基尔、耶拿、柏林大学,同时在政治上颇为活跃,曾担任法兰克福议会的议员,参与制宪会议。他在历史著作中表露出强烈的实际政治关怀,宣扬德国的统一只有在普鲁士的领导下才能实现,是普鲁士历史学派的开创者。

他前期学术研究主要关注的是西方古典时代的历史,著有《亚历山大大帝传》(1833)、《希腊化时代史》(两卷,1836、1843),这两部著作后来合编为三卷本的《希腊化时代史》(1877、1878)。他首次用“希腊化”一词来指称整个文化时...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琴酒
    Ankersmit有句话,主体(历史学家)与其客体(过去)属于同一个历史世界,这一思想是激发所有解释学家的灵感源泉。但区分不同历史理论对这组关系的感知很难。德罗伊森讲历史研究的是还没有完全逝去的过去,唤醒现实事物的既往,“在一片空旷暗黑的过去中,把该事物的既往照亮”,这部分非常像伽达默尔的“传承物”。解释“理念”的部分也很微妙,与其说是假设,不如说是直感到理念和历史社会现实尤其是各种伦理组织的高度同构,这种同构是真实的吗?如果不真实,那么这种同构的假设对历史书写的影响在哪里?德罗伊森说要把特殊与个别排除掉、放弃掉,感觉恰恰把理念当做透明,主体被处理成一个恰切的容器,就愈发凸显出“Forschen”的重要,它调和所有预设。不过,没有意识到世界-语言-人的问题的历史理论真是无比硬朗迷人。02-23
  • 书中“解释”一节读着很暖心。整本书也当作励志书读了下来。书前耶尔恩·吕森的“引论”,中文译文有点怪,标点更是错得离谱。至于其内容,觉得没有德罗伊森说得好。或许是因为体裁的问题吧。06-27
  • nien
    德罗伊森指出对待历史应当“研究地理解”,即在考证基础上立足现在理解过去、借助现象理解精神;强调事实间的联系和事实的多面性,反对把历史事实独立看待;认为历史是在演变中产生的,不存在确切绝对的开端;外物与我们对其的认识和感受是圆与多边形的关系,只能无限接近,无法完全相等。01-02
  • 休·D·天然兽
    《历史思考的新途径》多是案例分析05-17
  • #Nani?monai
    先吐槽希腊文的排印实在是费死劲了,读社会系图的那本,附了一张全书希腊文勘误表,基本没几处对的……简单说:凡治史学理论、历史理论、知识史者,即使经过了后现代的洗礼,也不能不从本书出发,这话并非夸张。译笔确实让我第一遍没看懂TTATT06-09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