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作者介绍:
司昆仑(Kristin Stapleton),美国布法罗大学历史系教授,美中关系国家委员会成员。著有多部研究中国文化及城市化进程的研究著作与论文。国内已出版《巴金〈家〉中的历史:1920年代的成都社会》。
——————————
译者介绍:
王莹,翻译作品包括P.D.詹姆斯的《明日黄花》《夜莺的尸衣》,迈克尔·康奈利的《穆赫兰高地》等。

内容简介

◎ 关于20世纪初清末新政和民国初年在中国内陆城市成都所发生的变革,特别是警察在这个变革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 成都这座城市是如何形成今天这样的规模的?成都在中国城市之中的特殊性在何处?近现代史上有哪些人曾对成都的城市化进程产生过影响?

◎ 《新政之后》既能为成都的地方研究提供基础信息的补充和理论观点上的启发,也能扩展至对整个中国近现代城市发展的认识。

——————————

今天的中国,正处于大力推进城市化发展的进程中,对城市化的历史回望、研究和探讨,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新政之后》为美国汉学家司昆仑对成都在20世纪初期城市化发展的研究论述。英文原版由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

1895至1937年,城市管理渐渐演变成中国的首要挑战之一,《新政之后》着重讨论了成 都两个重要的城市改革运动:清末新政(始于1901年)和1920年代的市政运动,在这两个运动中,警察与军阀分别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他们改革的动机不同,但都对成都的城市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为成都的现代城市雏形打造了基础。《新政之后》对这两波城市改革运动的分析和比较主要落脚于他们对现代中国历史和城市历史领域的重要贡献。

——————————

【名家推荐】

这本西方世界少有的关于成都城市史的研究专著,原著出版于2000年,非常高兴中文翻译版现在终于和中国的读者见面了。这《新政之后》是在司昆仑1993年哈佛大学博士论文基础上修改而成的。1980年代末,当她在四川大学进行这项研究时,我便经常和她讨论这个课题,见证了这个研究进行的过程。这《新政之后》向我们展示了20世纪初清末新政和民国初年在中国内陆城市成都所发生的变革,特别是警察在这个变革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我们还可以看到像周善培、杨森这样的精英改良者,在成都走向近代文明的过程中所起到的积极作用。这个研究不仅发掘了不少重要的文献和档案资料,还提供了若干关于老成都的珍贵照片,是了解近代中国城市史的必不可少的参考书。

—— 王笛(《袍哥:1940年代川西乡村的暴力与秩序》作者)

“《新政之后》叙述分析十分清晰,充满慧见,所有的论述都依据扎实的档案和资料调查,同时在作者的阐述中,你能在每一页都感受到她对成都人的深厚情感。”

——William T. Rowe《哈佛亚洲研究学刊》


作者介绍:

司昆仑(Kristin Stapleton),美国布法罗大学历史系教授,美中关系国家委员会成员。著有多部研究中国文化及城市化进程的研究著作与论文。国内已出版《巴金〈家〉中的历史:1920年代的成都社会》。

——————————

译者介绍:

王莹,翻译作品包括P.D.詹姆斯的《明日黄花》《夜莺的尸衣》,迈克尔·康奈利的《穆赫兰高地》等。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四川文艺出版社
    美国布法罗大学历史系教授司昆仑(Kristin Stapleton)继上一本《巴金〈家〉中的历史:1920年代的成都社会》之后,又一本社会历史题材作品。书中有许多关于成都的珍贵老照片,是了解近代中国城市史的重要的参考书。04-03
  • sub rosa
    书籍设计非常精美,是最近特别关注的城市史,四川、尤其是成都,真的是近代中国城市史的明星城市了。从施坚雅到王笛,看看这本也很不错。04-23
  • ly的读享生活
    近年美国汉学研究的学术成果之一,就是对清代与民国时期城市历史的考察。这项研究的繁荣本质是对近代中国的现代化历程的关注。司昆仑这部作品的核心就是揭示晚清新政对成都那样的省会城市现代化的启动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作者着眼的不是中央政府之类的高级组织,而是低级基层组织的扩张及其介入社会秩序的程度。警察作为西方的发明及中国学习西方的样本,就此进入作者的视线。成都有其特殊性,在于它的地理环境,更在于它的政治气象,这个省会城市现代化的主导者,不但有周善培这样的地方官员,有五老七贤为首的地方士绅,也有袍哥领袖的帮会组织,还有杨森那样的军阀,他们在警察体系的构建与对社会的有效控制上所起的作用和相互间的张力,构成了本书面目复杂、举步维艰的新政之路的历史。04-27
  • 江海一蓑翁
    美国学者司昆仑继《巴金<家>中的历史》之后,关于成都研究的又一部力著,主要采取叙事史的手法,以警察和军阀统治下的社会文化生态为线索,还原从清末到抗战爆发前成都社会的演化变迁史。尽管是一部城市社会史研究论著,作者很重视表达的叙事化和可读性,同时以人物为中心,以核心人物的言行还原,串接起城市社会的生态变化。在史料运用上,既有档案、日记、回忆录等社会史史料,也大量运用纪实色彩浓厚的文学作品史料,其在史料的梳理、消化和再表达方面的功力,同样值得学习。考察从王笛到司昆仑的成都研究论著特点,并与近年来的上海研究和北京研究等城市史研究的新书进行比较分析,是一个不错的课题,值得尝试。04-21
  • 既和且徐
    二十年后才由英文版翻译成中文,所以会有当时一些学术热点的讨论,如市民社会等,但总的来说现在已觉不新鲜。个人认为作者对清末新政时期的成都城市管理有过度美化的嫌疑,而对杨森的城市管理则求全责备,如作者认为20年代的城市管理对经济发展影响甚小,不如新政时期,但其实杨森推动春熙路的建设招徕了全国各地的商家,各种道路基础设施的建设无疑也改善了城市经济环境。另外,翻译也有点粗糙,商务印书馆直译成了商务印刷公司,诸多代词的翻译也不知所指,史料其实应该回溯中文原文,而不是根据英文直译。05-08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