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著者简介
埃曼努埃尔·吉贝尔(Emmanuel Guibert),1964年生于法国巴黎,在20世纪90年代“法国新漫画”运动中崛起,成为少有的既受广大读者欢迎,又得到专家、评委青睐的漫画家。曾获法国安古兰国际漫画节心动奖、年度漫画奖,漫画评论人与新闻人协会评论大奖,布卢瓦漫画节大奖,美国艾斯纳最佳国际漫画奖等诸多重要奖项。
另有《阿兰的战争》《摄影师》等重要作品。
译者简介
崔书凝,毕业于厦门大学法语系,现为法国格勒诺布尔-阿尔卑斯大学信息与传播学院在读博士。

内容简介

《阿兰的童年》是《阿兰的战争》的姊妹篇、前传

动人的回忆 / 诗意的讲述 / 精美的水墨画

...................

※编辑推荐※

耄耋之年的阿兰凭借令人称奇的记忆力和独具魅力的语言,向漫画家描绘了20世纪30年代美国南加州的风光和家族趣事。

阿兰是个“平凡的美国人、超凡的讲述者”,他“简直是个‘超忆症’患者……其语言近乎诗:在不经意间,仿佛什么都没说,却总能勾起人们共通的情愫和感受” 。

漫画家吉贝尔亲赴美国实地考察,搜集了大量的资料,耗时多年,用水墨漫画呈现出阿兰的童年记忆。

2013年,ACBD委员会的78位漫画学者、评论家和记者对4062部漫画进行评选,最终《阿兰的童年》脱颖而出,荣膺漫画评论人与新闻人协会评论大奖(“第九艺术界的龚古尔奖”)。

...................

※内容简介※

法国漫画家用水墨画呈现出了阿兰·科普在耄耋之年“最私密,也最美”的回忆:“二战”前的美国南加州风情、无忧无虑的幼年生活、独具个性的亲人、有趣的逸事、神奇的物件,以及……家庭的剧变——童年的终结。

或许,童年的哪怕最细微的经历与感受都决定了他将成长为怎样的一个人。

...................

※媒体推荐※

ACBD将本届大奖颁给一位天才。凭借《阿兰的童年》,48岁的埃曼努埃尔·吉贝尔跻身当代漫画艺术大师之列。

——ACBD公告

克制的语言将某个地域、某个瞬间的独特味道镌刻成永恒。他的回忆都打上了简单和精确的烙印,回首看时,正是它们构成了成年的阿兰。

——BD gest’

《阿兰的童年》展示了清澈、轻盈的语言和绘画艺术,书中的逸事源自日常但绝不庸俗。阿兰回忆中的美国恍如神话,因为时至今日它已经不存在了。

——让-克劳德·卢瓦索

严格的形式、简约的文字和绘画与丰富的内容构成强烈的对比:阿兰的回忆令读者身临其境,沉浸在小主人公的见闻感受之中。

——《Albums》


著者简介

埃曼努埃尔·吉贝尔(Emmanuel Guibert),1964年生于法国巴黎,在20世纪90年代“法国新漫画”运动中崛起,成为少有的既受广大读者欢迎,又得到专家、评委青睐的漫画家。曾获法国安古兰国际漫画节心动奖、年度漫画奖,漫画评论人与新闻人协会评论大奖,布卢瓦漫画节大奖,美国艾斯纳最佳国际漫画奖等诸多重要奖项。

另有《阿兰的战争》《摄影师》等重要作品。

译者简介

崔书凝,毕业于厦门大学法语系,现为法国格勒诺布尔-阿尔卑斯大学信息与传播学院在读博士。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维城乱马
    由童年时期的一堆记忆碎片拼贴组合成一部深情而充满诗意的图像小说。人物和场景的比例结构都非常准确,带来真实感;也有适当的简化和加强以符合漫画的表现形式,显得生动;而且很多电影式的构图,有身临其境之感。 另外,文字部分情感真挚,又赋予了画面之外更广阔的想象空间。选择略微泛黄而且带粗糙纹理的厚实纸张来搭配这个故事恰到好处,手感极佳。再回过头来看前作《阿兰的战争》里发生的故事,就明白童年经历对成年后产生的深远影响。当翻到《阿兰的战争》结尾,画面由黑白变成彩色,忍不住像《阿兰的童年》里那些第一次看到彩色电影的观众们一样“噢!”地惊呼一声。这些让读者会心一笑的设计,认真看才能体会。 07-13
  • 毛秃秃和胖咕咕
    阿兰的战争已经好到几乎没法再好了,这本竟的确做到了可以更加好~有太多的作品试图用小细节还原大时代,意图很好,但结果往往硬凑的细节造作无趣,时代又丝毫反映不出来。阿兰系列绝对属于例外。另最开心的一点是作者的画功有明显的提升,所以看着舒服了很多很多,而且看到了作者新著的版权方提供图片,真是又上了一个台阶,美爆了~06-14
  • Russell
    儿时疼爱自己的亲人,一起玩耍的小伙伴,与自己有过几次照面的路人。随着自己年纪长大都离自己远去了。是阿兰的童年,也是你我的童年。可忆不可追。当在长大变成在衰老,我们看到月亮抽着烟,想到现在身边的人快活的人彻夜不眠,还能常忆童真童趣,就挺好。06-14
  • DLZ
    后浪入坑穷三代,不过内容真心好,每个人的童年都是那么的纯净和令人回味,敬自己再也回不去的童年11-13
  • 舟菖蒲
    第一次从绘本中感受到这种奇艺的美。在大量的留白中填充着记忆里仿佛最无关紧要而又最鲜活的细节。我想很多人在回忆童年时都有这样的感觉吧,人生最后成为了有好些强烈印记的点,留在完全空白的背景中10-17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