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诺曼·莱布雷希特(Norman Lebrecht), 当今最受欢迎的音乐、文化领域评论家之一,拥有广泛的读者群,其专栏被翻译成包括中文在内的多种语言在全世界传播。莱布雷希特还是BBC 第三古典频道、彭博资讯集团(Bloomberg)及纽约 WNYC 广播电台的常客,贡献了大量有价值的节目。迄今为止,莱布雷希特在音乐方面的著作共有十二部,其中不乏具有持久影响力的作品,如《大师的神话》(MaestroMyth,1991 年)和《大师,杰作与疯狂》(Maestro,Masterpiece and Madness,2007 年) 就曾引发人们长久的思考与讨论。莱布雷希特在小说领域亦有建树, 曾以《名字之歌》(The Song ofNames)一举夺得 2002 年英国“惠特布莱德奖”(Whitbread Prize)。

内容简介

美国电影协会评分为最棒的25部电影中,有一半以上的配乐作曲师受到马勒的影响。他是唯一进入主流文化的交响曲作者,轻易就跨越了文化与政治的樊篱,在所有人心中召唤出共同的欢笑与泪水。不知为何,他总能对各种人产生影响。

为什么是马勒?为什么他的作品流行起来?究竟我们着迷的是他的音乐还是他本人?又或者,因为在当时的维也纳,从婚姻到军队等大小体制都面临时代挑战,一切都在改变,所以我们着迷的是那种与现在截然不同的文化大熔炉气氛?又或者以上三者皆是?

对某些人来说,他是英雄,但其他人只觉得他自我耽溺,不过无论是他本人或是他的人生故事,却无疑都让人惊叹不已。诺曼莱布雷希特从自己与马勒的渊源谈起,细细爬梳所有与马勒相关的书籍、档案、口述资料,列示并探讨马勒作品与主要唱片录音,建构出马勒的一生,并阐述对于马勒现象的见解。

诺曼·莱布雷希特(Norman Lebrecht), 当今最受欢迎的音乐、文化领域评论家之一,拥有广泛的读者群,其专栏被翻译成包括中文在内的多种语言在全世界传播。莱布雷希特还是BBC 第三古典频道、彭博资讯集团(Bloomberg)及纽约 WNYC 广播电台的常客,贡献了大量有价值的节目。迄今为止,莱布雷希特在音乐方面的著作共有十二部,其中不乏具有持久影响力的作品,如《大师的神话》(MaestroMyth,1991 年)和《大师,杰作与疯狂》(Maestro,Masterpiece and Madness,2007 年) 就曾引发人们长久的思考与讨论。莱布雷希特在小说领域亦有建树, 曾以《名字之歌》(The Song ofNames)一举夺得 2002 年英国“惠特布莱德奖”(Whitbread Prize)。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都柏林的斯蒂芬
    这真是一本要了解马勒的人生和作品不应绕过的佳作,尽管其中不乏电视广告一般的赞美之词,让我这个狂热的马勒粉丝都感到脸红…可惜,编译方面的一些瑕疵有饭碗里发现苍蝇的感觉:“1907年,马勒对西贝柳斯说:‘每首交响作品就像一个世界,必须包含一切。’这句话传递出马勒对音乐功能的理解与要求,对他而言,音乐理应是全宇宙的反馈,同时承担着修复世界的责任。西贝柳斯当时搬出所谓‘文本纯化理论’给予反击,实属心胸狭隘。后来,这位爱尔兰音乐巨匠默默无闻地度过人生最后三分之一的时光,而马勒则是拼了命地写作,直到生命的最后一个夏天,恐怕如此截然相反的人生轨迹并不是偶然。” 西贝柳斯,怎么就爱尔兰了?12-23
  • bpovpo
    作为了解马勒生平的读本可以一看,但在八卦世界里浸淫已久的莱大嘴显然和严谨无缘,在对待马勒和阿尔玛的爱情上有着过于明显的双标态度。此外,书中前后矛盾处不少,比如在提及马六行板和谐谑曲顺序问题时,先是说马勒对自己作品的诠释持开放态度,指挥可自行抉择,后面在版本一章又出尔反尔,坚持应当先行板再谐谑曲。关于这一问题,听者有个人偏好原本无可厚非,有理有据就行,但莱大嘴又给不出任何音乐上的分析,而仅仅是把责任一味推给阿尔玛,指责其就顺序问题信口雌黄,这又引出了此书另外一个大问题,即缺少关于马勒音乐本身的深入展开。为数不多的论及音乐部分多是老生常谈和心灵鸡汤,而所谓标新立异之处,比如莱大嘴谈及马三“意图唤起生态环保意识”,则更像是媒体人标题党博眼球的下三滥招数。11-09
  • 无异议
    莱布雷希特第二本有关马勒的书。作为重度马勒患者,诺曼毫不掩饰他对马勒个人生活与乐队工作、音乐写作的同等重视。马勒的交响曲在赞颂与反讽、高雅与劣俗、拯救与绝望、澄明与混沌之间游走,又如同贝多芬的作品,瞬间直击心灵,作者试图通过还原马勒的创作环境、他的婚姻生活、他的家庭悲剧来揭示马勒复杂音乐思维的产生原因,最终回答这一问题:「Why Mahler?」其实我们倒不如反问一句:Why not Mahler?背负三重苦难,无法抵挡尘世的诱惑却又超克了他的时代;身兼指挥大师、作曲巨匠,为美国、欧洲音乐界定立了新的指挥规范,又贡献了不朽的音乐文献,如今他的时代已经来临,所以,Why not Mahler?毕竟一百年来,同时震动了严肃音乐界与听众心灵的音乐家,只此一人而已。01-03
  • zimik
    内容琐碎、谄媚(对读者)又充满陈词滥调,莫名其妙的个人经历插入和随意的主观总结(作者意淫的太多了)。看得出编校也很不认真,没对比原文所以不谈翻译,就说德语注释,错漏多到惨不忍睹,“wir genießen”写成“wirgenießen”, “Märchen”写成“Marchen”,“Bücher”写成 “Bucher”...真想了解马勒不如去看纪录片。05-12
  • 优游卒岁
    莱布雷希特确实是个讲故事的高手,他所写的古典音乐类书籍,均有很强的可读性。马勒确实也属他最喜爱的作曲家,这应该是他第二本关于马勒的书了。相当于是马勒的传记,但却围绕着一条主线来写:马勒为何能在现代社会引起如此之多的共鸣?莱布雷希特还在此书的后面,几乎对马勒每部作品的几乎主要版本都做了比较,当然具有很强烈的莱氏主观色彩,不过倒是个听马勒的不错参考。12-30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