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李陀,生于一九三九年,达斡尔族。评论家,作家,一九八六年,任《北京文学》副主编。一九八九年后赴美国访问,先后在芝加哥大学、伯克利大学、杜克大学、密歇根大学等校做访问学者。九十年代和陈燕谷共同主编以“新学人、新学术、新思想”为目标的《视界》。现为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系客座研究员。

内容简介

杨博奇再次踏入这座城市,流浪般漫游在西单、景山、中关村e世界、世贸天阶、三里屯,像一位情报收集者探听观察着时人时事。他像极本雅明笔下“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一次次陷入熟悉又陌生的地理坐标,他有的不是惊叹而是批判,不是赞美而是乡愁。他批判把北京切割成“废墟”的国家大剧院,批判给长安街泼了一盆脏水的东方广场。而乡愁呢,远在八十年代,遥不可及。如同卢沟桥的月亮,如梦似幻。当杨博奇全裸躺在卢沟桥上望月,“感觉有阳光从石头里慢慢渗出来,又慢慢渗到你身子里,让你浑身的血都是热乎乎的”。时间和空间在此刻被召唤而合一,构成本书动人的一笔。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九命猫@victor-eyes
    两天读完560多页,实在不懂您所谓“纯文学”什么概念,这不是描写语言稍微好点的通俗小说是什么?要学老陀曹雪芹写人物,却没写出一个讨喜的人物。别的作家不靠对话推进,是自知对话才是最难写得贴合每个人物的。对老北京的眷恋可与姜文平齐08-14
  • 朦胧熊
    李陀在接受采访的时候,称“现在太多的写作都是社会问题小说,真正能够进入当代人精神世界的小说太少了,几乎没有。而今天的写作,要停止对现代主义那些经典作家的膜拜,重新重视和学习19世纪现实主义的写作经验(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是塑造人物),要用文学帮助认识现实”。我很尊敬李陀老先生,觉得这样的探索可能也有点价值,但从实践看,小说确实写得不好(或许这样的创作太观念先行,注定失败),总之挺失望。三星可能都有点多。08-12
  • swordway
    如果和弋舟的小说做比较的话,你可以看出两者之间的一些相似点。这种相似,好像是一种少见的对群体和阶层精神状态充分观照的意愿,往往会戳中有精神危机者的内心08-02
  • Sabina
    一个八十几岁人的想象自己是个五十来岁的人在试图写一个三十来岁的人十年前在北京的生活,看完很错乱,08年的时候我真的在北京吗?11-02
  • 滚雪人
    证明了一点:说得很好的人往往写得都不会好。二:李陀,一个文坛“名人”,一生碌碌于名利,迈入年老,奢想自我证明,企图在文学史上有一立身之地?但艺术没有这么便宜的。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三:李陀一生为他人做嫁衣裳,结识众多”名人名家“,他还不如抖些文坛的八卦风流谈资以娱乐大家,比写”小说“有价值许多了。03-25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