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卡尔•迪赛欧(Carl DiSalvo),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文学、交流和文化学院数字媒体专业的副教授,同时作者也是设计类*级期刊《设计议题》(Design Issues)的编委会成员之一。2006年获得卡耐基梅隆大学设计学博士,2006—2007年留校进行博士后研究。作者的学术兴趣在于以科学与技术研究、人文学科、以及设计研究等理论与方法分析设计的社会与政治特性,并制作实验性系统与服务设计的原型。具体研究领域包括,公共设计、投机性设计(speculative design)、参与式设计、社会计算、公民媒体、食物与食物系统、环境监测与表征、地图与映像、无人机等。张黎,1982年生,湖北武汉人,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工业设计系讲师。2012年获得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学博士学位,2011年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访问学者,2010年香港浸会大学访问学者兼研究助理。主持并参与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多项;目前已发表中文核心期刊论文十余篇、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论文十余篇、并多次参加国际*设计会议并到会口头发表学术论文,2011年参加由国际设计研究协会联合会(IASDR)主办、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协办的第四届设计研究世界大会,2014年参加葡萄牙阿威罗大学举办的“第9届设计史与设计研究国际会议”(ICDHS);已出版译著2册、编著1册、教材1册。

内容简介

在这《对抗性设计》中,卡尔•迪赛欧介绍了技术设计如何激活以及参与政治议题,为了描述这种设计类型,作者独创了一种概念“对抗性设计”,这类设计的本质特征便是政治理论中的争胜性属性。作者在书中引入并介绍了当下信息设计、机器人设计以及无处不在的计算等领域的诸多案例,并对所引案例进行详细解析,说明其属于对抗性设计的理由以及该对抗性设计如何表达了其核心价值——争胜性。

《对抗性设计》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引言,介绍设计与争胜性的关系、以设计实现争胜性的可能性与具体方式。第二部分是全书主体,分别以三类对抗性设计——信息设计、社交机器人以及计算对象来说明三种表达争胜性的途径与策略:揭示霸权、重新配置剩余物以及接合的装置。值得注意的是,以上三种具体途径与策略分别来自于三类不同的政治学理论。第三部分结语,从理论与实践两个角度系统梳理了对抗性设计的特点、局限性、面临的挑战以及与参与式设计(participatory design)的关系。


卡尔•迪赛欧(Carl DiSalvo),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文学、交流和文化学院数字媒体专业的副教授,同时作者也是设计类*级期刊《设计议题》(Design Issues)的编委会成员之一。2006年获得卡耐基梅隆大学设计学博士,2006—2007年留校进行博士后研究。作者的学术兴趣在于以科学与技术研究、人文学科、以及设计研究等理论与方法分析设计的社会与政治特性,并制作实验性系统与服务设计的原型。具体研究领域包括,公共设计、投机性设计(speculative design)、参与式设计、社会计算、公民媒体、食物与食物系统、环境监测与表征、地图与映像、无人机等。张黎,1982年生,湖北武汉人,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工业设计系讲师。2012年获得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学博士学位,2011年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访问学者,2010年香港浸会大学访问学者兼研究助理。...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ArcTic
    补录。许多奇思妙想:说悄悄话的机器人、互相聊天的机器人、靠声响驱动的榨汁机……用设计去对抗那些惯常的理念吧01-27
  • Sun
    第一部分对于争胜性与设计的关系很有趣,也解释了对抗性设计的内核,但第二部分对于三类对抗性设计的分析有点晦涩,例子也显得有点单薄。我的感觉是例子没有帮助阐述理论,反而成为挂靠理论的证明,所以这部分读下来有点半知半解。02-07
  • 多kei
    翻译的很烂…硬是把简单的词句翻译的晦涩难懂,甚至读不通。建议看原书12-03
  • 怪无它物
    很有意思的一个分类(虽然注定不会广泛被认可应用),聚焦于政治,可以看做是博伊斯思想的设计方法版本。学习的价值不大,几个例子很有趣。11-08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