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马骊,法国汉学家、历史学家。 巴黎七大远东研究博士、汉学硕士,巴黎索邦大学国际关系、政治与战略硕士。法国滨海大学语言与应用语言学副教授,以及该校历史、语言、文学与跨文化研究所研究员。
主要研究中国政治哲学史、宫廷比较史、一战华工史。主要著作:《朱元璋的政权与 哲学》、《东西方宫廷政权符号比较》。2010年5月,在法国滨海大学主持了欧洲首次关于一战华工的国际学术会议。
译者简介:
莫旭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法语系教授,毕业于加拿大拉瓦尔大学,法语硕士,从事法语语言学研究。汉译著作有:《悲惨世界》、《卢梭教育理论之古代源头》等。
全书作者名单
(按姓氏字母排列)
保罗•贝利 (Paul J. Bailey): 英国历史学家、汉学家;英国杜伦大学教授
巴斯蒂 (Marianne Bastid-Bruguière ) : 法国历史学家、汉学家,教授;法兰西学院人文及政治学院院士,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荣誉研究员
欧阳因 (Annie Au-Yeung ): 香港语言学家、博士
让-雅克•贝克(Jean-Jacques Becker ): 法国历史学家,法国巴黎十大名誉教授
泽维尔•博尼法斯(Xavier Boniface ): 法国历史学家;法国亚眠大学教授
杰若姆•比泰(Jérôme Buttet ): 法国历史地理教师,法国苏瓦松一战协会负责人
西尔维•德姆希尔(Sylvie Démurger): 法国经济学家, 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
多米尼克•登多文(Dominiek Dendooven) : 比利时法兰德斯战地博物馆副馆长
洛朗•多内尔 (Laurent Dornel ) : 法国历史学家;法国波城大学近代史副教授
布莱恩•福西特(Brian C. Fawcett ): 英国独立学者
马丁•富尼耶(Martin Fournier ): 法国经济学家,里昂二大副教授
胡新宇 (Hu Xinyu) : 法国汉学家、法国拉罗谢尔大学汉语教师
李宜涯 (Leah Yiya Lee) : 台湾基督教史学专家,台湾中原大学通识教育中心教授
林如莲(Marylin Levine): 美国历史学家、汉学家;美国中央华盛顿大学教授、副校长
马骊 (Ma Li) : 法国历史学家、汉学家;法国滨海大学副教授
帕特里斯•马赫斯尤(Patrice Marcilloux): 法国历史学家、法国昂热大学档案学副教授
菲利普•尼维特(Philippe Nivet): 法国历史学家,法国亚眠大学教授、副校长
毕安国 (Glen Peterson) : 加拿大历史学家、汉学家,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副教授
海博 (Martine Raibaud ) : 法国汉学家,拉罗谢尔大学副教授
加里•兰多尔(Garry Randoll): 法国英语语言与历史学家,法国滨海大学副教授
塞琳娜•雷加尔(Céline Regnard): 法国历史学家, 法国普罗旺斯大学近代史副教授
托拜厄斯•雷蒂希 (Tobias Rettig) : 新加坡历史学家,新加坡管理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副教授
尼古拉斯•桑德斯(Nicholas J. Saunders): 英国考古学家,布里斯托尔大学考古与人类学副教授
扬•史密特(Jan Schmidt): 德国历史学家,德国波鸿鲁尔大学东亚系日本历史讲师
文森特•思冷热(Vincent Szlingier): 法国历史学者,法国巴黎政治学院
陈玉心 (Carol Tan) : 英国法学家,伦敦大学亚非学院法学教授
王成勉(Peter Chen-main Wang): 台湾历史学家,台湾中央大学历史研究所教授
胥弋 (Yves HSU): 中法文化出版人,“中法文化之旅丛书”、“左岸译丛”主编

内容简介

一次大战期间,十四万华工奔赴法国前线,这段历史鲜为人知。他们是如何被招募和运送到法国的?他们在战争中做了些什么?后来的命运如何?这段历史为世人留下什么遗产?

“旅法华工”所涉及的不仅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历史,还涉及20世纪的中国历史。战后,巴黎和会引发了 “五四运动”,这场运动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标志性事件。

《一战华工在法国》是全球首部全面介绍一战时期旅法华工的专著,它采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以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为基础,对一战时期华工的历史进行了全面的分析与揭示。

第一部全面介绍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来法国助战的14万中国劳工的著作。

——法国《战争与历史》杂志

一部500多页的巨著,汇集了27位作者撰写的24篇杰作。这些数据足以让人立即评估出这项研究之野心、丰富及珍贵。

——法国海外科学院院士、著名汉学家白吉尔

著名女汉学家、滨海大学副教授马骊, 对华工的历史进行调查研究……重新拼出一幅不可思议的华工冒险之旅的画卷。

——法国《快报》周刊

这《一战华工在法国》是献给那些被遗忘的人们的。华裔历史学家马骊,十几年前来到滨海布洛涅市,旋即对华工的命运发生了兴趣。

——法国《世界报》副刊


作者简介:

马骊,法国汉学家、历史学家。 巴黎七大远东研究博士、汉学硕士,巴黎索邦大学国际关系、政治与战略硕士。法国滨海大学语言与应用语言学副教授,以及该校历史、语言、文学与跨文化研究所研究员。

主要研究中国政治哲学史、宫廷比较史、一战华工史。主要著作:《朱元璋的政权与 哲学》、《东西方宫廷政权符号比较》。2010年5月,在法国滨海大学主持了欧洲首次关于一战华工的国际学术会议。

译者简介:

莫旭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法语系教授,毕业于加拿大拉瓦尔大学,法语硕士,从事法语语言学研究。汉译著作有:《悲惨世界》、《卢梭教育理论之古代源头》等。

全书作者名单

(按姓氏字母排列)

保罗•贝利 (Paul J. Bailey): 英国历史学家、汉学家;英国杜伦大学教授

巴斯蒂 (Marianne Bastid-Bruguière ) : 法国历史学家、汉学家...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Cheeky Monkey
    #华人华侨史期中作业自选读物#10-14
  • Frida____ay
    英法需人力,日本想窃取德的山东,袁世凯称帝不想得罪德国,各方要求中国站队,梁士诒推荐华工,避免军事冲突,所以战后青岛丢了。国家博弈,受苦的总是人民,世界范围的地图炮,国人本身亦有劣根。可悲的是,教科书里基本都忘记了这波人。陶履德使团惠民公司。07-17
  • 夜泮
    28个学术报告,从不同角度描述了一战华工到底都在欧洲做了什么。由于对战争缺乏认识,与辛苦相仿的德国俘虏分享食物。也因为好奇心让居民们把这群人描述成长不大的孩子。这本书记录了死亡人数可能,英法相加不超过四千人。要知道这是在西班牙流感下的欧洲很让人意外。一群小人物,没有学到一技之长。回国后什么都做不了。最理想的不过是回家买块地过上农家日子。100-200袁大头对很多底层家庭来说要攒一辈子,他们因为这次机遇实现阶级跨越。更没有能记录在册的名人,对社会进程产生实际的影响。或许这就是之后学者的方向把。期待有更多确凿的史料和研究出现。比如俄国华工还有华工与革命关系。上海暴动是不是有这群人在其中。抗日战争他们正值当年,不怕枪炮是不是有所行动。社会改革只有一个女校?对革命的期待是否有推波助澜的作用。12-06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