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钟伟民,香港及澳门地区著名专栏作家,曾每天在香港某著名激进日报上“指点江山”、“拨乱反正”,众人捧,歹人骂,十年如一日,一时间在文化圈里人人皆知。
钟伟民的经历相当传奇。
15岁才小学毕业的他没考上中学,只能在码头做苦工、读夜校。
不到20岁,钟伟民开始写诗,从1979年开始连续三次获得香港“青年文学奖”,好友张小娴更是在她的成名作《面包树上的女人》中借用了他的诗。
初露锋芒的钟伟民受到了余光中、黄国彬等名家的大力赞赏,还被香港岭南大学文学院院长梁锡华保送入校读大学。
或许因为这件事,很多所谓的“专家”开始批评钟伟民的作品,当时轻狂的钟伟民撰文反驳,引起了整个文坛的大震动,史称“第一次钟伟民现象”。
后来,钟伟民开始写小说,结果又是爆红。他的《雪狼湖》不仅出奇精彩,还被改编成由张学友主演的音乐剧,现在已经成为华语音乐剧中无人不知的经典。此后的小说《花渡》更是和龙应台的《亲爱的安德烈》一同获得首届“香港书奖”。

内容简介

有他在的地方,就有江湖;他动一动笔,就有争斗

爱他的视他为瑰宝,恨他的却除不掉他

专栏随笔十年精选,生活中的必读之书

*15岁才小学毕业还没考上中学

*17岁成为金庸的中文秘书、董桥的得力助手

*18岁开始在文学界获奖无数

*2次大闹香港文坛,史称“第一次钟伟民现象”和“第二次钟伟民现象”

*张小娴在成名作《面包树上的女人》中特意借用他的诗

*小说《雪狼湖》不仅精彩,还被改编成张学友主演的音乐剧,已成经典

*小说《花渡》更是和龙应台的《亲爱的安德烈》同获首届“香港书奖”

*《如何处理仇人的骨灰》仅书名就红遍全国,也是他最富争议的一部文集

他的诗歌曾曾屡次获得香港最高奖项,他的小说已经成为经典,但钟伟民最让人拍案叫好的还是他的专栏文章。霸气外露的他天天写,激进的报纸天天登,一晃十年,就这样写了3600篇!这些文章大到骂特首,小到损明星,包罗万象,唯独没有假仁假义和虚伪文艺。写久了,出名了,他的文章人人看,成了各色人等茶余饭后的重要话题。

香港的出版社曾将钟伟民的3600余篇专栏文章整理,精选了600余篇,名为“狼心系列”。这个系列出版了6本,出版后都立刻冲上了各大畅销榜!其中,第二本《如何处理仇人的骨灰》因其“强大的书名”,立刻就被传到了大陆,成为了一部“奇书”。读过的人都说好,没读过的都在找。

钟伟民现在定居澳门,已过天命之年的他极少再问江湖事,玩石、贩石度日,过得甚是逍遥。编辑苦求,他才应下,准许推出《如何处理仇人的骨灰》的大陆版,这也是钟伟民专栏文章第一次介绍给大陆读者。

出版社不想原封不动引进港版的内容,而是精选了钟伟民的整个“狼心系列”,近400页的内容,超过150篇的犀利文章,精美开本,并请顶级设计师SOMA设计封面,让读者一次性看过瘾。

钟伟民在引言中说到:“……《如何处理仇人的骨灰》的书名流进了大陆,凶残如我的读者,个个要看这《如何处理仇人的骨灰》。这下好了,像一个刽子手未出场,吃饭的家什却做了预展,到真见了我用文火煮文人,做起细剐的活儿,能喝一声彩,赏几个铜板就万幸了。”


钟伟民,香港及澳门地区著名专栏作家,曾每天在香港某著名激进日报上“指点江山”、“拨乱反正”,众人捧,歹人骂,十年如一日,一时间在文化圈里人人皆知。

钟伟民的经历相当传奇。

15岁才小学毕业的他没考上中学,只能在码头做苦工、读夜校。

不到20岁,钟伟民开始写诗,从1979年开始连续三次获得香港“青年文学奖”,好友张小娴更是在她的成名作《面包树上的女人》中借用了他的诗。

初露锋芒的钟伟民受到了余光中、黄国彬等名家的大力赞赏,还被香港岭南大学文学院院长梁锡华保送入校读大学。

或许因为这件事,很多所谓的“专家”开始批评钟伟民的作品,当时轻狂的钟伟民撰文反驳,引起了整个文坛的大震动,史称“第一次钟伟民现象”。

后来,钟伟民开始写小说,结果又是爆红。他的《雪狼湖》不仅出奇精彩,还被改编成由张学友主演的音乐剧,现在已经成为华语音乐剧中无人不知的经典。此后的小说《花...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海鹰
    对于港人的专栏水准可千万不要高估 。这书名除了哗众取宠,还是哗众取宠。06-12
  • 猫语猫寻
    这本书有两个时候不能看,一个是吃饭的时候,一个是入厕的时候,吃饭时看不仅仅是因为里面有血溅、有屎吃、有尿崩,而是怕你一个气结想到自身,食欲就此终结,哽在喉咙,不噎死也要噎伤了;入厕的时候不看是因为文中的犀利之剑冷不丁就会直指自腹,虽说不会肠穿肚烂,但也会让你无力承受,要么瞬间脱水、要么便意全无,严重者终身不便,那下场可就惨了。钟大师虽然写的浩然顺畅,作为读者也看的酣畅淋漓,但转念细思,便会感到阵阵寒意,这文中说的不正是自己吗?实在太难不对号入座了。06-26
  • 仿真男孩哪吒
    浪费了一个霸气书名 通篇都是无聊的话09-04
  • 鏡花可可
    作者槽点真多,除了男女关系,几乎没有重复的论调,阅历实在丰富。行文比较痞气,坚硬但不犀利,有种熟透了开始腐烂的气息,是否批判文就是要吐着唾沫,扬着皮鞭?不是我的菜,难以共鸣,却是挺不错的书。04-12
  • 黑电波
    我觉得这是妥妥的标题党,不过老实讲,香港九十年代的专栏风格也就这样,不够八百字你还想要什么深刻领悟?就是厕所里的三分钟,轻轻松松吧08-30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