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陈思和,1954年生于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中国现代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文艺学学会副会长,上海作协副主席,《上海文学》主编。主要著作:《巴金论稿》、《中国新文学整体观》、《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中国当代文学关键词十讲》等。

内容简介

《名家通识讲座书系:中国现当代文学名篇十五讲》的作者带我们进入了十二部现当代文学名著:《狂人日记》、《知堂文集》、《电》、《边城》、《雷雨》、《十四行集》、《生死场》、《骆驼祥子》、《子夜》、《倾城之恋》、《长恨歌》、《坚硬如水》,仔细领会作品的内在精细微妙之处,细细品位每一部作品的来源与肌理,质疑隐藏在作品中的缝隙,借此提供更多言说的可能性。


陈思和,1954年生于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中国现代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文艺学学会副会长,上海作协副主席,《上海文学》主编。主要著作:《巴金论稿》、《中国新文学整体观》、《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中国当代文学关键词十讲》等。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yuriko
    陈老为啥会这么不喜欢张爱玲呢,这本书中对张的评价几要失去作为研究者的中间立场。他一遍遍地形容她为“苍白、冷漠、信仰腐败的虚无主义的城市女人”,使我不禁怀疑:他年轻时是不是上过这样一个女人的当啊……02-28
  • 路西法尔
    哈哈~陈思和真讨厌张爱玲啊~把当代文学话语分为权力、启蒙、民间三大块儿好像就是陈思和在九十年代率先提出来的,倒是很有启发,但总摆脱不了知识分子被抛离权力中心的寂寥。想通这一点也就不难理解陈思和为什么会对张爱玲这样处于各种话语交叉地带的作家予以贬低了:“三权分立”还不是去中心化,最独特的作家总在各个领域都是边缘的,文学史在制造“正典”的同时也在制造“负典”。10-04
  • Maxime
    批评家和作家走得太近,就容易把他们夸得不成样子,哪怕那作品极差——陈思和与巴金、王安忆的关系就非常典型地体现了这一点。12-11
  • 尽性
    陈思和老师说到底还是五四精神的接棒人,骨子里依然是很正统的知识分子立场。他依然是用所谓“活泼泼的人性”“理想主义的精神”来匡定文学作品。这样做的缺点在于,他将文学最重要的审美性反而放到较次的位置上去了。他对文学作品的深刻性解读也有点一厢情愿的味道,比如王安忆的《长恨歌》这么一部文学性差的作品,就算它批判了那个年代小部分上海小资那种虚伪的上海文化怀旧潮,它又有什么具有普世价值的直击人心的力量呢?另外,普通读者对张爱玲的推崇并不一定是基于肤浅的虚无主义价值观的共情,而是陈老前文主张的居于首位的文学阅读的感性印象。而且虚无主义并不肤浅,西方现代主义或者后现代主义作家都在讨论这个问题,这是我们绕不开的时代癌症,它并不比知识分子的启蒙理想破产的痛苦更低微。06-04
  • 隐德来希
    “我觉得任何人的爱情都是不能嘲笑的,这是一个人真正从心里流露出来的一种非常美的东西。”03-06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