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汉娜•阿伦特(Hannah Arendt,1906—1975) ,20世纪最具原创性的思想家、政治理论家之一,著有《极权主义的起源》《人的境况》等。早年于马堡和弗莱堡大学攻读哲学,师从海德格尔,后师从海德堡大学的雅斯贝尔斯,获哲学博士学位。1933年后流亡巴黎。1941年定居美国,先后在普林斯顿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开办讲座,还担任过芝加哥大学和纽约社会研究新学院的教授。
J.V.斯考特,本书编者,东密歇根大学政治学教授;J.C.斯塔克,本书编者,美国西顿•霍尔大学哲学教授。
译者王寅丽,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副教授,译著有《当代法国哲学》《人的境况》《过去与未来之间》《多元现代性:一个斯堪的纳维亚经验的故事》;译者池伟添,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硕士。

内容简介

在汉娜·阿伦特移居美国后的著作中,随处可见基督教哲学家奥古斯丁思想的影响。《爱与圣奥古斯丁》在阿伦特的博士论文基础上修订而成,是阿伦特早期及后期与奥古斯丁之间持续的思想对话;这部早期作品在阿伦特思想建构中的重要性不容低估,她日后所达成的独创性思想都可以在其中找到根源。编者J.V.斯考特和J.C.斯塔克在阿伦特本人修订版的基础上,为这《爱与圣奥古斯丁》提供了精心的导读和研究文本,构成一部非常完备的学术著作。


汉娜•阿伦特(Hannah Arendt,1906—1975) ,20世纪最具原创性的思想家、政治理论家之一,著有《极权主义的起源》《人的境况》等。早年于马堡和弗莱堡大学攻读哲学,师从海德格尔,后师从海德堡大学的雅斯贝尔斯,获哲学博士学位。1933年后流亡巴黎。1941年定居美国,先后在普林斯顿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开办讲座,还担任过芝加哥大学和纽约社会研究新学院的教授。

J.V.斯考特,《爱与圣奥古斯丁》编者,东密歇根大学政治学教授;J.C.斯塔克,《爱与圣奥古斯丁》编者,美国西顿•霍尔大学哲学教授。

译者王寅丽,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副教授,译著有《当代法国哲学》《人的境况》《过去与未来之间》《多元现代性:一个斯堪的纳维亚经验的故事》;译者池伟添,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硕士。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胡桑
    阿伦特版奥古斯丁,发展了奥古斯丁的现代性,爱欲成为通向上帝的道路,却成为了人成就自身的契机。10-13
  • 一只大鱼
    对奥古斯丁进行了一次世俗化的解读,回答爱上帝,何以会爱邻人的问题。从贪爱到圣爱,都是欲求的结构,似乎没有邻人的位置,出路在第三部分的信仰社群,一种一起生活、彼此给予的世俗共同体。#需重读#08-28
  • illusion
    新天新地是不是改天换地,是一个应该保存的问题。08-07
  • 非虛構
    1、上帝仍然允許人有作惡的自由。上帝所創造的一切都是善的,然而是易變的,因為從無中被創造之物是絕對依賴於上帝的。一切事物都循存在而逐漸變化,對立的兩極是為了增進宇宙的完美。正是伴隨著創造行動,時間得以開端,因為時間意味著運動和變化,而這一切都不適用於上帝。2、雖然上帝知道人在自由時會做什麼,也知道為把每一項惡最後都變為更大的善,他需要做些什麼。正是把所有時間都看作現在,每個人身上表現的惡才是可救贖的。一切都在為上帝的宇宙整體添磚加瓦,甚至罪人們都在美化著世界。3、人是有理性的存在物的集合,是為對他們所愛的對象的認同結合在一起的。歷史自始至終是以兩種愛的形式而劃分為兩個城邦,愛自己乃至蔑視上帝的人間之城,愛上帝乃至蔑視自己的上帝之城,在最初的祖先中,該隱屬於人間之城,而亞伯屬於上帝之城。08-03
  • 爬行钢炮
    阿伦特把奥古斯丁解释成了一个现象学者、一个存在主义思想家,一个为“世上的人”寻找意义(那便是“永恒”,那便要通过“爱”)的行动者,这一点很特别。阿伦特有自己的话语体系,尤其是“诞生性”,它串联起生与死、“尚未”和“不再”,将世界解释为一个有待众人去发掘和爱的场所,为自己、邻人以及人类共同体的融合提供可能。这番解读,和她的犹太人身份是不是也有些关系?09-15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