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伊莉莎・玛丽安・巴特勒(Eliza Marian Butler,1885—1959),毕业于剑桥大学纽纳姆学院,德意志问题专家,曾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担任位于俄国和马其顿前线的苏格兰阵营的翻译及医护人员,后任教于剑桥大学和曼彻斯特大学。《希腊对德意志的暴政》是其最有影响力的作品,初版于1934年,曾遭纳粹毁禁,战后成为英语世界的经典。

内容简介

本书研究了德国伟大作家之间的相互影响,比如温克尔曼对后来的作家的影响,歌德对其之后的作家的影响,这种影响在这些作家身上随处可见。此外,从这些伟大作家的作品中,巴尔特读出了他们对德意志的身份认同,挖掘了其中复杂之处。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铁打的饭桶
    勘误表正在收集制作中,出版方也收到一些回馈,到时会一并整理并发布出来;再版之时会一一更正,纠错的确是让读者费心费力的过程,尽可能完善吧;初读本书,没过10个页码,就感受到巨大震撼,如同过电,遂有了翻译的冲动,没有过多掂量自身学力是否应付得来。比如Stefan George,错译成“斯蒂凡.乔治”,比如Suabian,没有看出是“士瓦本”(Swabia)的另一种拼法,错译成“苏阿比亚”等等,都是常识性错误;在此自己给自己打一星,算是谢罪啦。至于学派因素,肯定是不存在的,客观地讲,一介迷途小书生,并无任何学派待见本人;主观来说,不沾染学派之事也是多少年来的习惯和底线;关于这一点,可以作证的人恐怕有很多很多。最后,真心感谢不辞辛劳,为我勘误的人。12-01
  • 风后
    德意志被希腊理念强暴的过程。文笔极度风格化,极度的意识形态立场。不被纳粹禁就怪了。11-14
  • 甚小望远镜
    其实是很出色的一本书,但评分偏低,要归于在体例上吃了哑巴亏。看到标题,多数人预期的可能都是今日流行的美式麦当劳思想史笔法:“本书旨在从如下四个方面论述古希腊艺术对19世纪德意志精神的影响……” 但本书其实不是论述体,而是诗性写作,相当于温克尔曼、莱辛、赫尔德、歌德、席勒、海涅六个人的合传(后面的尾声不算)。乍看起来,每一页都是乏味的流水账,某人的某年发表了《》一书,写了什么什么,表达了什么什么态度(大部分是国内读者不熟悉的文本)。然而直到读进去了作者的这些细读工作,作者的观点和精辟论述才能从字里行间跳出来。对这几位人物,以及许多作品的评点,都颇局洞见,相当精彩。唯一要说可惜的,就是最后的确少了一个有力的结论部分。林国荣的译者后记勉强补位。翻译确实很好,甲骨文装帧没得说。04-29
  • 人间惆怅客
    可能因為林老師導讀寫得太好了,讓人以為這本書會談不少關於思想和文學內涵的影響,但其實偏向傳記和趣聞。譯者的功力沒話說,完美呈現原書風采。12-28
  • 陆钓雪de飘飘
    《汉堡剧评》将希腊人视为悲剧艺术的最高阐释者,唯有莎士比亚可以在这方面同希腊人比肩,不过,即便是莎士比亚也不足以胜过希腊人。席勒的看法则恰恰相反,为此,席勒还颇有技巧地对他心目中的希腊人最为欠缺的环节发起攻击,莱辛似乎也认为那是希腊人的一个弱点。席勒抓住了莱辛《汉堡剧评》第七十四篇的一段评说,特别是抓住了“机器”一词蕴含的批判之意,据此对希腊悲剧展开全盘批判,仿佛盲目的命运主宰了一切希腊悲剧,这显然是错误的。但席勒依旧争辩说,屈从命运的盲目力量,无论如何都是对人的羞辱,而且席勒指出,这也就是为什么最优秀的希腊戏剧总是要留下一些值得欲求的东西。伟大的戏剧总是要呈现一种目的论的意涵、一种崇高的秩序以及一种仁慈的意志。至于希腊人,则从未上升到悲剧情感的纯粹高度,这是因为他们的宗教和哲学不曾引路。吗10-23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