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安尼:201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德语系,获德语文学博士学位,现任教于首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方向为战后德语文学、德语现当代小说。曾在《外国文学评论》、《外语与外语教学》等核心刊物发表数篇相关学术论文,并译有若干文学作品与学术专著。

内容简介

1945年以后的世界被划分为施害者与受害者两个阵营,这看似公证、实则粗暴的归类,令大多数人陷入了沉默。《聆听沉默之音》以三部富有影响力的战后德语小说《铁皮鼓》、《德语课》、《朗读者》为例,研究战后德国社会如何对纳粹罪责以及对战后不同阶段的具体罪责话语进行再反思。

三个文本分别诞生于战后三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其对当时社会围绕罪责问题展开的思想冲撞和情感负荷,不仅具有直观再现,更能引发读者自觉反观自身,在历史与现实、文本与自身之间铺设桥梁。三位作家(格拉斯、伦茨、施林克)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三代人,但他们的创作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并至少突出罪责话语的某一个具体议题,既相对独立,又彼此衔接。

全书结构严谨,既包含了对战后文学反思特征的总结,同时也就辩罪、赎罪在当今的可能性与局限性提出了辩证的思考方案。


安尼:201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德语系,获德语文学博士学位,现任教于首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方向为战后德语文学、德语现当代小说。曾在《外国文学评论》、《外语与外语教学》等核心刊物发表数篇相关学术论文,并译有若干文学作品与学术专著。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骑鲸少年
    今天心情像北京的天,雾霾阴沉沉。所以又从书架上拿下来看了一遍。真正好的书,就是带着你一点点往前走,不拖沓,不沉闷,忘了时间,忘了页码。不管读几遍,都有新感受。这本就是。02-15
  • 亞歷山大裡亞
    没有高深的理论话语,非常切实的文本细读。战后德国人的罪责话语具有两重性:一是作为没有自辩和陈情权利的受害者,二是作为无所作为的位列加害者之后的“跟风者”。对过去的泪水只能在压抑的“洋葱地窖”里爆发,同时还能回避对其惭悔真诚性的质问。追究集体罪责和个体罪责的二难困境让罪责本身具有不可避免的模糊性特征,最终这种无能为力只能化为战后普遍的噤声与沉默。然而,除了对罪责本身的追问,罪责话语的跨代与历史遗留却又是一个更加棘手的问题。01-07
  • 田哲也(二团版
    除了《德语课》另两本都读过。《朗读者》的解析很精彩。08-06
  • 芳菲天
    施害者和受害者的字眼让我很激动,不好意思没见过世面~~~ 大概隐隐期待一些启发,就是用德语想不清楚的问题,期待能从别人那里获益,话说也是思想懒惰的一个体现。不过想了四年都不知道Holocaust这个词应该怎样翻译成汉语更准确的纠结处女座的人来说,有些概念是需要清点一下了,万一有一天雪崩了可真招架不住啊。02-22
  • 此心安处
    写作分析还可以完善。与自己关心的问题非常相关,加分。要多看看类似主题的资料。03-11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