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戈尔巴乔夫斯基 ,俄罗斯人,18岁进入苏联秋明战斗步兵学校学习,1942年秋尚未毕业,即随军校学员集体奉命进入第30集团军,投入勒热夫战役。他先后在苏联红军第30集团军第215步兵师、第31集团军第220步兵师、第352、第331步兵师服役。历任普通士兵、排长、连长、团部和师部负责共青团工作的干事。战争结束后戈尔巴乔夫斯基退役,先后做过教师、记者和作家,1994年移居美国。

内容简介

《勒热夫绞肉机:一个红军士兵的战争1942—1945》是二战苏联红军士兵鲍里斯•戈尔巴乔夫斯基的回忆录。《勒热夫绞肉机》记述了作者的三年战争生涯,被遗忘的勒热夫战役,血腥的白俄罗斯战役,以及最后的东普鲁士战役。从步兵学校的学习,从前线到后方机关,以及他在战时莫斯科的闪电恋爱,戈尔巴乔夫斯基向我们全景式展现了他的经历。他的回忆让我们仿佛听到了喀秋莎火箭炮发射时的嘶吼和斯图卡轰炸机俯冲时的啸叫。


戈尔巴乔夫斯基 ,俄罗斯人,18岁进入苏联秋明战斗步兵学校学习,1942年秋尚未毕业,即随军校学员集体奉命进入第30集团军,投入勒热夫战役。他先后在苏联红军第30集团军第215步兵师、第31集团军第220步兵师、第352、第331步兵师服役。历任普通士兵、排长、连长、团部和师部负责共青团工作的干事。战争结束后戈尔巴乔夫斯基退役,先后做过教师、记者和作家,1994年移居美国。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巴伐利亞酒神
    有200多万名苏德士兵把尸体留在了勒热夫。作为朱可夫火星作战的一部分,勒热夫战役并不“可歌可泣”,因为对于伊万们而言,那里是地狱之门。勒热夫不但是绞肉机,更是一次血与火的心灵摧残,有多少年轻的苏军士兵死在了他们的第一次自杀式冲锋时?无法统计。这是一个犹太政委戈尔巴乔夫斯基的回忆录,有对自身的美化,有对“祖国母亲”的自豪,也有不少对苏军领导层腐败和无能的揭露,以及残酷东线毫无人性杀戮的赤裸裸描述……莫德尔撤退时的焦土政策,把整个勒热夫城变成了一座废墟,苏联人杀到德国本土时,又把能够“顺走”的所有工业设备、私人用品和艺术品全部用火车皮运回了苏维埃……是非公道,都变成了历史的云烟。而那些在勒热夫城浴血奋战的年轻苏德士兵,历史却早已将他们遗忘。04-27
  • 1997xhp
    除了部分反映苏军阴暗面的小插曲,有些看国内类似的战争题材书籍的感觉,很高大上。我没有贬低的意思,只是感叹主义和领袖对那代人DNA烙下的深刻印记。06-10
  • 得似浮云
    作为私人回忆,作者当然可能对自己做了某些美化,但我更愿意对此表示同情之理解,真正的圣人还能在残酷的战争和政治环境中存活下来,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书中对于基层官兵在战争中与战争结束初期的暴行一直有描述,可以真实地体现为何他们在当时和后世受到那么多的反感。对于苏军巨大的人员损失也有直观的反映,俄罗斯/苏联确实是一个神奇的国度,两度在反抗强敌重建欧洲乃至世界秩序的过程中成为支柱性力量。另外得说,这个中译本的校对实在不怎么样,错字经常出现,好在都比较明显,一看就是拼音输入法造成的。10-04
  • 您老朋友王狗熊
    没时间展开细读只能匆匆翻过,像另一本德国基层军官的回忆录一样,作者熟读莱蒙托夫、普希金,如果钢铁擦身而过一定是文化的滋养救了人一条狗命。作者身为犹太人具有天然的他者属性,点滴细节都能处处用心,在医院里和其他兵种士兵座谈,在阵地上分析士兵的家乡和民族,俨然是个未经训练就能在战壕里自觉开展参与观察的人类学家。作者的回忆能揭露不少历史和宣传资料里不曾披露的材料,比如刻画了中层指挥系统和普通士兵多面形象,以及苏军抢劫平民,开设妓院,内部杯葛,灾难性的指挥不力。前半部分很好,战争的巨大牺牲,后半部分作者平步青云反而没什么太大意义。12-03
  • 里加市民
    可能是因为作者不再身处作战一线,多了不少流水账的后半段明显不如前半段,但对战时思想情绪的描写还是比较真实10-04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