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哈丽娜·波希维亚托夫斯卡,波兰诗人、作家,现当代波兰文学重要人物。主要著作有诗集《手的颂歌》《又一个回忆》等。她一生与疾病抗争,于32岁逝世。去世后波兰国内出版其生前作品选集,共四卷本,包含近五百首抒情诗。译者/李以亮
诗人、译者。出版个人诗集《逆行》,译有米沃什、扎加耶夫斯基、希克梅特等诗人作品数种。曾获得“宇龙诗歌奖”、“后天”诗歌翻译奖、《西城》翻译奖等。
★与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辛波斯卡齐名 ,波兰“二战”后传奇女诗人,诺贝尔文学奖之遗珠
波希维亚托夫斯卡生前出版的作品不多。她于三十二岁去世,而在她去世之后,波兰国内出版了她的多种诗集,包括近五百首抒情诗。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辛波斯卡曾这样写诗赋予她:“我们,也能分裂自己,真的。/ 只不过分裂成肉体和片段的低语。/ 分裂成肉体和诗歌。” 学界有评论认为,如果不是被死亡太早打断,她摘取诺贝尔文学奖也不是太过大胆的假设。
★命运多舛的早逝天才,穿透死亡阴影的生命力,一位真正向死而生的诗人:个体与人类共同的命运,通过她的诗句紧密相连
波希维亚托夫斯卡的一生,被童年短短几天决定了。二战期间,她的心脏在地下室的避难所受冻,此后她一生都在与病魔斗争。
1971年,波希维亚托夫斯卡的母亲在电台节目中说:
“哈尔斯卡(哈丽娜)全靠自学,要不她可能会成了文盲。9岁那年她生了重病。如果不是对世界充满好奇,她又怎能活下来呢?她不想一生都坐在椅子上,也不想无所事事过一辈子。她想活下去。”
哈丽娜·波希维亚托夫斯卡毕生被心脏疾病折磨,辗转于医院和疗养院。但她从未放弃对爱和生活的渴望。在她的诗中,爱与死亡如根茎纠缠交错,密不可分。她的骨子里有凶狠的自我,又借由自我探索存在的本质。因而,个体与人类共同的命运,通过她的诗句得以紧紧相连。
★18岁在疗养院相爱,21岁失去爱人,一生书写爱的挽歌。她的诗歌告诉我们,即便面对最艰辛的人生,光明也终会像血一样渗出,穿透黑暗。
爱情是波希维亚托夫斯卡诗中永恒的主题,但她的爱情总是充满死亡的阴影——接受治疗期间,波希维亚托夫斯卡在疗养院与一位晚期病人相爱并结婚。两年后,丈夫病逝,而波希维亚托夫斯卡让爱永远定居在她的诗歌。
她写下了大量动人的抒情诗,它们也是波希维亚托夫斯卡全部作品里最丰富、最深刻的一部分,爱情因死亡获得了重量。所以,波希维亚托夫斯卡的诗歌虽然是爱的挽歌,但从不透露悲观,相反,它们字里行间有着穿透死亡阴影的顽强生命力。在死亡之阴影下,爱使得生命重获自由,并奏出蓬勃的生命之歌。
★中译本首次出版,诗人译者李以亮先生历经十年潜心译介、编排,附有译序导读
波希维亚托夫斯卡的诗歌首度被翻译为中文问世。诗人、译者李以亮从波希维亚托夫斯卡身后留下的五百首诗中精心编译了最能代表其风格的二百多首诗歌,呈现诗人清晰动人的风貌。
★精装典藏,年轻摄影家邢磊作品 x 新锐设计师山川担纲装帧设计
封面选用青年摄影家邢磊作品,契合波希维亚托夫斯卡在死亡阴影下写出爱与羽翼的内核,外封专色印刷,内文使用胶版纸,翻阅轻松,典藏佳品。
【名人推荐】
“波希维亚托夫斯卡对生活比对她的诗歌更感兴趣。……当疾病复发,她要么接受另一次极危险的手术,要么在沙发上再活十几年,写诗。她不顾医生的建议,宁愿选择生活——而不幸的是,却只留下了诗歌。”——斯瓦乌米尔·科普尔,波兰作家
“她有一颗倔强的心。”—— 卡琳娜·布莱泽约夫斯卡,波兰传记作家
“她贪婪地想要生活。与时间竞赛,并想要主导它。”—— 兹比格涅夫·梅加
【内容简介】
“我们通过爱存在,我们是爱。”
哈丽娜·波希维亚托夫斯卡生前出版有诗集《手的颂歌》《又一个回忆》等,去世之后,波兰国内出版了其四卷本的《选集》,头两卷包含了她近五百首抒情诗。在1997年,为纪念诗人逝世三十周年,克拉科夫出版了诗集《真的我爱》,收录了诗人主要的情诗。在本集《温柔的确定性》中,译者从诗人现存作品中精选了二百余首最能代表其作品风格特点的诗歌,首次将波希维亚托夫斯卡介绍给中国读者。
波希维亚托夫斯卡的诗歌热情与思考并存。她以抒情诗著称,诗歌常探讨死亡、爱情、存在,以及反思历史和神话人物,尤其是女性。对于生活波希维亚托夫斯卡有着尖锐的观察,同时清新的意象中显现深刻的感官。虽因疾病英年早逝,波希维亚托夫斯卡的诗歌从不透露悲观,与其,她的诗行间有着穿透死亡阴影的顽强生命力,是一位真正向死而生的诗人。
哈丽娜·波希维亚托夫斯卡,波兰诗人、作家,现当代波兰文学重要人物。主要著作有诗集《手的颂歌》《又一个回忆》等。她一生与疾病抗争,于32岁逝世。去世后波兰国内出版其生前作品选集,共四卷本,包含近五百首抒情诗。
译者/李以亮
诗人、译者。出版个人诗集《逆行》,译有米沃什、扎加耶夫斯基、希克梅特等诗人作品数种。曾获得“宇龙诗歌奖”、“后天”诗歌翻译奖、《西城》翻译奖等。
豆瓣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