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卡罗琳・艾姆克,出生于1967年,先后在伦敦、法兰克福和哈佛学习哲学。自由时事评论记者,曾走访并报道了世界多个冲突地区,并荣获特奥多·沃尔夫奖、萨克森自由州的奥托·布伦纳奖和德国语言与文学创作学会的默克奖。 2016年,她获得了德国书业和平奖。

内容简介

为什么我们总会自命不凡,有意无意地伤害他人?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Berlinka
    为这本书得低分感到遗憾,如果这里的读者都是真正拥护并践行反思文化和人道主义的群体,那么就应该明白一个普通的德国记者的忧虑和表达,而远非该用“行文感性混乱……逻辑差劲……讨论问题过于遥远……太抽象”这样的字眼去评论一本现实意义远大于文本意义的书。不可否认,这本小书的确存在若干理念同义反复的论述问题,且应把它视作一本人本科普性读物,而非直接提到“福柯的高度”。须知,诚如福柯所言“说真话”的勇气和这勇气本身就会带来的自由给予己身的馈赠,读者不应该成为文字的囚徒,所有的文字都是为了那个如鲠在喉的现实。03-09
  • 维舟
    这本书在豆瓣被低估了,可能很多人觉得这只是一个立场问题。不过作者是基于德国反移民浪潮、中东族群冲突等现实问题基础上所做出的反思与剖析。观察、分析、反思仇恨,与其说是为了“他们”,不如说是为了“我们”。10-28
  • [已注销]
    作者的思路可以用“混乱”这两个字来形容,这本书仅仅从目录上看来是合理及合乎逻辑的,该用理性的地方感性太多,该用感性的地方又要强加理性,其内容则包含了太多牵强附会、模糊界限而又错误地划分了不该有的界限,每篇叙述之前的引用也显得刻意和矫情,只是为了批判而批判,并不存在真正的理解,根本上不具有形而上的追问的能力。另:把YouTube翻译为优酷+华而不实的封面设计+49元的售价=吸引力?05-05
  • 晓林子悦
    “伊斯兰国”的仇恨首先是一种平等主义。不论男女老少,不论肤色背景,毫无先决条件地呼吁所有人来加入永恒的“我们”,与此同时,便会感到自己是一个“更好”“更真”“更纯”的穆斯林。在这种二元世界观里,只存在绝对的善和绝对的恶,任何中间体、任何差异、任何矛盾都不存在。这是作者对当今世界存在的其中一种仇恨问题的思考。据此观察近期的LES吧被封、高校反同等事件,也会发现端倪,有所解释。包括暴力、难民、种族歧视、民族主义、性别平权等,没有无缘无故的仇恨,“我们”与“他们”之间,竖着坚固的藩篱,“共同体”集结激烈的情绪反应。对纯正的崇拜,强化成为对异者的仇恨。因此,作者赞美不纯正,追求多样化。作品立论鲜明,陈述直接,揭示了问题,证据链和论证过程充分一些就更完善了。04-21
  • 以目
    可供一读,值得给所有看不见“看不见的人”的人看的书,然而他们看不见,这就是谬论。这应当是本流行的科普文本,但被当做了研究文本。这就使得对普通人来说,不想看,对研究者来说太浅显而混乱。两面不讨好,倒有点难过了。05-24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