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1906年,高尔基对一位知名出版人说:“我有许多写作计划,而且正在考虑写自传。”此后,他多次表示想写自传。1910年,高尔基在一封信中说:“我很了解俄国的生活和文学,……总有一天我要写我的自传,真实地记录那些人那些事,在我的小说中证实那些有时似乎不可思议的事情和心态。”



《童年》主要创作于1912至1913年,大致反映了高尔基三岁至十一岁之间的经历。小说以主人公父亲的死亡开始,以母亲的死亡结尾,夹杂着亲人之间的陷害、夫妻之间的龉龃、邻居之间的算计、伙伴之间的争执……。这苦难的童年,与高尔基一生都追求公平正义,有不可分割的联系。

高尔基,原名阿列克谢·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因幼年饱尝艰辛而起笔名“马克西姆·高尔基”,意为“最大的痛苦”。1918—1933年五次被诺贝尔文学奖提名。苏联时期作品出版量最多的作家,1918至1986年超过2亿册。



刘辽逸(1915~2001)原名刘长菘,安徽濉溪人。民进成员。1939年毕业于西北联合大学法商学院商学系。曾任翻译,中学教师,1949年后历任人民文学出版社外国文学翻译,译审。民进中央委员。1943年开始发表作品。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Faustito
    生活在不断折磨苦人们,在眼泪中倔强地活下去10-04
  • 炎夜夜
    7/23籽宝读完并摘抄07-23
  • Hongyiqu
    长大了再看名著发现名著不愧是名著,小时候虽然看了一点点但是视角和主角一样,懵懵懂懂,分不出什么苦不苦的,只对单纯的事件产生共鸣,像是隔壁家的小朋友,把我当作大人看的成年人,对我很好的年纪不大的小哥哥,长大了之后再看真的好苦,这种苦难仿佛是镌刻在民族中的,无法消解,大家都适应了痛苦,把不幸当作笑料来对抗生活,每一个人的离开都只能去习惯,好像无事发生,甚至连对抗苦难的念头都没有,最多也只能求助于上帝而已,贫穷让整个社会都变质了,人就不像人了。09-25
  • Phoenix Noir。
    印象中不苟言笑的高尔基,原来童年时也是个顽皮鬼。那苦难的年代,苦难的众生啊。“工厂呕吐出被反复咀嚼过的人们”,“糖稀一样又软又甜的大肥婆”,老辈作家的用词简直令人拍案叫绝。这样的文字,现在越来越少见了。10-04
  • 苦香
    为了教整本书阅读仔细地读过去。肖像描写和环境描写值得鉴赏与仿写。“过后很久我才明白,由于生活的穷苦贫困,俄罗斯人大抵都像小孩子似的喜欢拿忧伤来逗乐,拿它来玩弄,不因做不幸的人而羞愧。在无穷无尽的工作日里,忧伤就是节日,闹火灾就是逗乐;在一无所有的脸上,连伤痕也是点缀。”“我们的生活是令人惊奇的,这不仅因为在我们生活中这层充满种种畜生般的坏事的土壤是如此富饶和肥沃,而且还因为从这层土壤里仍然胜利地生长出鲜明、健康、富有创造性的东西,生长着善良——人所固有的善良,这些东西唤起我们一种难以摧毁的希望,希望光明的、人道的生活终将苏生。”08-16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