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孙歌,日本东京都立大学法学部政治学博士,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日语学院特聘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曾任日本东京外国语大学、一桥大学、德国海德堡大学客座教授。研究领域为日本政治思想史,主要著作有《主体弥散的空间》(江西教育出版社,2002)、《竹内好的悖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文学的位置》(山东教育出版社,2009)、《把握进入历史的瞬间》(台湾人间出版社,2010)、《我们为什么要谈东亚》(三联书店,2011)、《思想史中的日本与中国》(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7)、《历史与人:重新思考普遍性问题》(三联书店,2018)等。

内容简介

一般认为,《野草》是最能透见作者“灵魂的真与深”、最能揭示鲁迅个人真实的生命状态的作品,孙歌将鲁迅和《野草》作为思想史的研究对象,借助竹内好与沟口雄三的独特思想路径,来重新解读鲁迅与传统的关系,五四落潮后鲁迅的孤独、战斗与坚守,以及鲁迅在“绝望与希望之外”追寻生命原点的深刻体验与人生思考。

通过逐一细读23篇文章,作者重新阐释了诸如“中间物”“明暗之间”“无物之阵”等《野草》中的核心观念,尤其对鲁迅的 “求真”意识和他的“反传统”思想做了独具匠心的体味。作者认为,鲁迅不是一般的“反传统”,而是“一直在传统中用断裂、决绝的方式继承一些最关键的要素”,因此既要厘清“传统”的多面性和多义性,又要辨析传统在现代的分解和转化,在这个意义上,鲁迅的“求真”就与明末的李卓吾一脉相承,实际上他是“进入传统的脉络有选择地进行继承”。


孙歌,日本东京都立大学法学部政治学博士,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日语学院特聘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曾任日本东京外国语大学、一桥大学、德国海德堡大学客座教授。研究领域为日本政治思想史,主要著作有《主体弥散的空间》(江西教育出版社,2002)、《竹内好的悖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文学的位置》(山东教育出版社,2009)、《把握进入历史的瞬间》(台湾人间出版社,2010)、《我们为什么要谈东亚》(三联书店,2011)、《思想史中的日本与中国》(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7)、《历史与人:重新思考普遍性问题》(三联书店,2018)等。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木海
    不要读,对于鲁迅有一定理解的尤其不要读,纯粹浪费时间。用这部分时间和可爱的对象手牵着手,聊聊天,散散步,谈谈恋爱吧。06-20
  • 未定稿
    “肉薄”的解读很有新意。对《野草》的解读一直是鲁迅研究的难点,现有的研究基本还停在80年代“反抗绝望”和竹内好“回心”构筑的心学化的范畴中。孙歌试图从宇宙哲学,传统的转化几个方向走出野草研究“心学”时代,薛毅的序言里也提到这一努力,但读到后面,转了一圈还是回到原点,而且在行文中仍可见各种各样的竹内的影子。因为是演讲的缘故,力避晦涩,很多之前看似缠绕的读法也裸露了出来。06-12
  • 书宇阳
    从直接的生命经验入手去解读《野草》中的思想部分,在鲁迅的感觉方式、杂糅的对立却统一的生命状态上去细读野草的文字,重点突出了鲁迅思想中对绝望、希望、战士、无物之地的战士姿态,更饱含一种蕴含于中国传统中的生命哲学。无论其“学术性”与“逻辑性”在多大程度上是正确的,但这种解读方式无疑是进入每一个思想家的充满生命力的方式,思想家的个人经验如果不面对历史,那么这层思想也失去了某些历史的厚度,而在历史中震荡的生命经验所传递出的思想也一定比纯粹的哲学分析更富于人性的感情深度。06-28
  • 怒歬
    《野草》诠释的思想史转向,陈云昊,刊《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21年第2期。06-09
  • 光昕
    这本仍这样写,我就放心了!其实是深深的不满足。我想读的是文句和艺术上一丝不苟的解读,然而总是漫不经心地滑脱。我更想要巴特式的解构和析读,这工作非常值得。思想学者的《野草》研究圈也高度内卷了吗?名为“细读”,其实远远不够啊。感到仍要让一个诗人去研究《野草》才行,这文本归根到底是(元)诗,必须有读诗的真经验才能进入,要冷冻那些东亚味的思想史范式,要用诗的肉身重温词语,让内蕴其中的艺术精神活化和腾跃。呜呼,再等等看吧~07-02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