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奏折原为君主广谘博采的主要工具,臣工凡有闻见,无论公私事件,俱应据实奏闻,以便君主集思广益,督抚提镇司道等员,彼此不能相商,各报各的,其内容较例行本章翔实可信,所有不便形诸本章的机密事项,或与朝廷体统攸关的事情,或有兴革更张之请等,俱在折奏之列,而且奏折因有君主的朱批,更增加其价值。因此,就奏折的性质而言,其重要性,远在题本之上。其次就宫中档奏折原件,或办理军机处奏折录副的史料来源而言,虽有不少廷臣的奏折,但其主要来源是来自直省外任官员,所以奏折对地方事件报导极详,含有非常丰富以及价值颇高的地方史料,包括吏治、社会、经济、文化及中外关系各方面,研究有清一代的的历史,奏折提供了丰富的史料。《清朝奏折制度/明清史学术文库》原属刊行于20世纪70年代的台北故宫博物院甲种丛刊。作者庄吉发,多年来致力于清朝奏折制度与沿革方面的研究,且能够以满语为手段,分析研究大量第一手档案,取得了相当的成果,是这一领域的佼佼者。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蘭台公子
    奏折相当于皇帝加了各个大臣的微信,以私下的交流代替了公文的往来,固然是提高了行政效率,但也大大强化了君主专制的程度03-12
  • 宋典少说两句
    奏折如何逐步替代繁琐的公题私奏,体现了清承明制后的灵活性。会满语的庄吉发利用存于台北故宫的满汉清代档案探索了奏折制度的渊源,对奏折起源于满族贵族请安折的观点提出质疑,认为是从帝制中国传统制度分化演变而来,康熙末年、雍正和乾隆前期,是奏折制度产生确立的重要节点。尽管本书不厚,图文并茂,但实际上只讲了一个很简单和明晰的历史演变过程,前后不少文字和叙述重复啰嗦,有不小精简空间。05-07
  • 齐镜明
    “好生爱惜你的老身子,多多给朕出些年力!”10-13
  • 尐田
    有清一代,公题私奏,奏折为奏本、折子,折子的含义起初是清单,不是折本,与题本不同流源。奏折于康熙时期已有通行,乾隆十三年奏本已经失去功能,奏折取代奏本,这与军机处有关。光绪二七年先改题为奏,后废除题本。10-20
  • 见南
    主要利用宫中档,辅以实录等基本史料,详尽地还原了奏折制度的沿革损益,对奏折的起源探析部分给人启发尤大,就是语段有些重复。满文作为研究工具在本著中确实发挥了极大作用,通过满汉翻译的变化揭示了奏折含义的演替。进一步的思考:一是似乎君主“私权”取代公权固然是形式上的趋势,但取代公权之后的“私权”又往往公开化、固定化、制度化,体现了某种结构的牵引力;二是单凭官僚体制中的成员获取信息,即便技术上种种优化,也还是不够的。中国传统围绕治体论的反思成果在清廷已经多有实践,但已达极限,需要社会性质变化带来的新治理工具才有进一步超越的可能。08-23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