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一部了解緬甸內戰實況的政治經典報導
《中國的印度戰爭》柏提爾.林納,記者生涯代表作
一塊被世人遺忘40年的翡翠大地、一趟穿越密林與深谷2275公里的長征之旅
30萬文字與近100張照片,記錄緬甸人民歷經內戰的磨難
戰地記者林納攜家帶子深入緬北,鎮日上演跟政府軍貓抓老鼠的遊戲
竄改簽證、變裝易容、偽造文書樣樣都來!
只為忠實呈現內戰下,各少數民族軍區與緬甸共產黨的第一手實況
一九八五至一九八七年間,柏提爾與森倫.林納夫妻,帶著途中出生的女兒,花了一年半的時間,穿越緬甸北部與東部。透過本書,他們以少有的深刻洞見,描述緬北少數民族對抗緬甸軍政府統治的掙扎,更記錄了緬甸共產黨的衰亡。
這段驚人艱辛的兩千兩百七十五公里路程,他們一家三口多數時間以雙腳跋涉,少數時間則用吉普車、自行車及大象代步,在游擊隊與政府軍駁火中迂迴前進。在這片各方少數族裔軍頭派系林立、政府軍勢力無力干預的絕遠異域,林納一家是許多當地人四十年來第一次見到的外人。在此之前,緬甸已經打了超過四十年的內戰。
時過境遷,距離柏提爾當年走訪緬北已過了三十個年頭,緬甸此刻也乍看走向民主化進程,內戰看似也停歇了。此刻閱讀《直擊緬甸內戰現場》一書,邊境區域曾是緬甸反抗者的革命重鎮,今日看似已經成為民主戲台的邊緣。然而羅興亞人以及十幾萬流亡泰國的克倫人,仍然用生命與鮮血提醒著世人,也挑戰著仰光當權者的緬族中心主義。這趟三十年前穿越亞洲最危險內戰區域的旅程,柏提爾幾乎失去一條腿,在印度與克欽都曾陷入交戰雙方火線中,然而他一家人活了下來,留下許多珍貴的文字、照片與今日依舊難得一見的少數民族區域地圖。這些少數民族在地緣政治勢力、毒梟、外國介入中,試圖保護自己文化與生活方式的努力,今天仍然給予我們許多對於緬甸真實情況的洞見。
【國際書評】
《直擊緬甸內戰現場》仍舊是我讀過最好的報導之一,不僅記錄了夫妻兩人長達十八個月,兩千兩百七十五公里的探險旅程,更對緬甸軍事統治下的那迦族、撣族、克欽族已遭世人遺忘的民族掙扎,留下深刻洞見。──約翰.麥克白(John McBeth),《記者:亞洲報導四十年》
《直擊緬甸內戰現場》是關於緬甸山區人民反抗仰光統治的四十年抗爭,以及這對大膽夫妻置身其中的時光……從獨特的作者視角,訴說他的旅行、研究及以記者身分所完成的工作。──德瑞克.戴維斯(Derek Davies),《遠東經濟評論》
《直擊緬甸內戰現場》既是精采的旅行紀錄,也戲劇性見證了當時對抗緬甸政府的不同武裝反抗團體。他是多年來第一位進入反抗團體掌握的蠻荒緬北地區的西方人,並為夾在政府、反抗軍與地方毒梟間的山區人民日常生活,留下難得洞見。──安德魯.塞爾斯(Andrew Selth),《亞洲研究評論》
……終極的山岳之行,兩年時間穿越叢林與山地,從一個游擊隊到另一個游擊隊。《直擊緬甸內戰現場》橫跨旅行記述與武裝反抗團體的歷史之間。──安德魯.邁坦(Andrew Metten),《偉大探險》
若說本書是這個主題的最佳作品,實在稱不上是推薦,因為這是唯一的一本。即便在任何對手作品問世後,我們能預見本書仍將是一場艱困旅程的動人紀錄,也是平衡政治報導的第一流作品。──查爾斯.布朗(Charles Brown),《北方月刊》
作者簡介
柏提爾.林納Bertil Lintner
瑞典記者、作家與緬甸問題專家,專研亞洲局勢近四十年。曾任《遠東經濟評論》緬甸特派員,目前為《瑞典日報》及丹麥《Politiken雜誌》亞洲特派員,報導與分析作品常見於《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及《亞洲時報》網路版。林納在二○○四年關於北韓的傑出報導,讓他獲得亞洲出版人協會獎。此外林納在緬甸、印度東北、寮國及中國雲南區域耕耘近四十年,以深入蹲點報導,爬梳區域安全、政治叛亂、族群衝突與組織犯罪之間盤根錯節的脈絡。
完成本書跋涉穿越緬北的十八個月行程之前,柏提爾就曾花費數月時間,多次採訪緬甸武裝反抗團體。一九八一年的採訪中,他認識了當時為撣邦軍密碼員的森倫士官長。他們在一九八三年結婚,目前住在泰國清邁。
相關著作:《中國的印度戰爭:世界屋脊上的衝突,亞洲兩大區域強權的角力》
譯者簡介
林玉菁
紐約市立大...
豆瓣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