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阿兰‧巴迪欧 法国重要哲学家,在政治立场上以法国毛主义者及对共产主义的捍卫著称。巴迪欧早年受阿尔都塞的深刻影响,认为只有透过数学逻辑才能展开存在论的思考。在最重要的著作《存在与事件》(1988)中,存在论被发展成一种数学的集合论。爱、艺术、政治与科学是巴迪欧哲学的四个基点。
译者简介:
杨凯麟 台北艺术大学艺术跨领域研究所教授。研究当代法国哲学、美学与文学评论。著有《分裂分析德勒兹》《分裂分析福柯》《书写与影像》《虚构集》,译有《德勒兹论福柯》《消失的美学》等。

内容简介

《德勒兹》属于南京大学出版社“当代激进思想家译丛”系列。吉尔•德勒兹(1925-1995)是法国后现代主义哲学家,他被视为左翼尼采主义者,被看作是后马克思思潮的一份子。《德勒兹》是吉尔•德勒兹的“敌人”——法国哲学家阿兰•巴迪欧的著作,围绕着“大写的一”以及其他内容,巴迪欧以自己的 方式,对德勒兹的思想进行言说。全书分为十章,在书中,巴迪欧试着展示一种思想运动——抗拒、加速与减速、翻覆与逆转德勒兹的思想运动,以一种哲学家的本格方式。

这本篇幅不大的书可以同时视为德勒兹与巴迪欧哲学的简介,而且因为涉及德勒兹这个被巴迪欧一再拿来较量与挑战的同代哲学家,急遽升高了火线,成为一本当代法国哲学的“诸神战役”。必须有相当的配备与防护才能深入两位天神以巨大雷电互殛斗殴的战场。《德勒兹》中的导演当然是巴迪欧,但从他扮演的、不无自我袒护的戏码来看法国当代哲学,在重重的硝烟与核爆粉尘中,20世纪最激进与最饶富趣味的思想无疑地已掀开特异的一个视角。


阿兰‧巴迪欧 法国重要哲学家,在政治立场上以法国毛主义者及对共产主义的捍卫著称。巴迪欧早年受阿尔都塞的深刻影响,认为只有透过数学逻辑才能展开存在论的思考。在最重要的著作《存在与事件》(1988)中,存在论被发展成一种数学的集合论。爱、艺术、政治与科学是巴迪欧哲学的四个基点。

译者简介:

杨凯麟 台北艺术大学艺术跨领域研究所教授。研究当代法国哲学、美学与文学评论。著有《分裂分析德勒兹》《分裂分析福柯》《书写与影像》《虚构集》,译有《德勒兹论福柯》《消失的美学》等。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ly的读享生活
    巴迪欧和德勒兹都倾向古典派,探讨形而上学诸如一与多、有限与无限等问题,但巴迪欧忠实于笛卡尔的理性主义,而德勒兹诉诸于斯宾诺莎或莱布尼茨,两人在哲学上既有共同话题也有罅隙,这部巴迪欧谈德勒兹也表现出统一对立。他们共享着一种语言学哲学,巴迪欧坚持认为,只有数学才是真正哲学家的“义务”,这被德勒兹贬斥为纯粹量的形式的东西;他们在“主体和真理”上也存在很大分歧,巴迪欧认为,“事件”可以在概念上,或理性上得到理解,而德勒兹赋予物质感觉以一种构造主体的超越性功能。巴迪欧的“事件”需要被思考,德勒兹的“事件”需要被感觉,奇异的是,对于引起“事件”变化的时间序列,比如“褶皱”,他俩的观念趋向接近。就如译序开宗明义:“这是一部敌人的书。”或而言之,最了解你的,最可贵的,正是“敌人”。01-28
  • Eco
    巴丢在《主体理论》中把德勒兹形容为一个抹杀革命可能的思想家,在这本书里又将德勒兹的多元视为一。巴丢的可能偏颇的“误读”,或许是福柯不幸言中的“德勒兹世纪”里的一股不可或缺的声音。01-27
  • ~~
    哎,翻译的还是挺扭曲的。当德勒兹把终极意义抹杀掉,取消掉中介,而将生命(或许另一个终极意义)散步于每一个事物中去,只是按照强度进行区分的时候。巴迪欧再次取道海德格尔,将德勒兹的思想理解为“大写存在”的单一性在存在者中的反复书写,由此原先亲密无间的二者又被拉开了距离。03-15
  • 养鸡场客卿
    应该说,除了批判德勒兹“生机论的整体主义”(千叶雅也解读此书的层次)=批判1之外,巴迪欧还进一步批判了德勒兹“结构主义的整体主义”=批判2(在谈直觉的小节中)。在“尼采或马拉美”的小节中,德勒兹和巴迪欧的对立被浓缩为单一的偶然性vs.复数的偶然性,或偶然vs.偶然的偶然,这,只能看成在批判2的延长线上的,漫画式的对抗。巴的问题在于,承诺“大写的一不存在,只有实际的多,而其基础是空”(p.68),仍然没有给出结构主义整体主义之外的新路。巴迪欧这一承诺,在《存在与事件》的第5沉思中达到了临界点:“不会存在‘多个’空,只有一个空”;“正是由于一不存在,空才是独一无二的”……现在的问题是,这种构想怎么就,克服了结构主义的整体主义?02-26
  • 彼得潘耶夫斯基
    正如同德勒兹的《福柯》绝不是一本福柯思想的简介,巴迪欧的《德勒兹》亦非德勒兹哲学的概论。想通过本书理解德勒兹的读者,最终见到的将是巴迪欧自己所实践的“当代哲学”;德勒兹只是一个概念性人物,而概念的提出者,不是德勒兹本人,而是巴迪欧与他所铺展的哲学剧场。03-28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