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徐英瑾,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导。主要研究领域为人工智能哲学,知识论,认知科学哲学等。多次获得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全国高等院校优秀人文社会科学成果奖。著有《心智、语言和机器——维特根斯坦哲学与人工智能哲学的对话》,是国内目前最全面深入的关于人工智能哲学的研究著作,于2015年获得中国首届“科史哲青年著作奖”。

内容简介

近年来,人工智能发展非常迅速,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它必然会强烈冲击并深刻变革人类既有的生活模式。实际上,除技术问题外,人工智能的逻辑基础和伦理基础与哲学之间的关系也十分密切。有鉴于此,《人工智能哲学十五讲》从与人工智能紧密相关的哲学问题入手,关注如下话题:强人工智能是否可能;近代唯理论和经验论争论对于人工智能的影响;苏联、日本及欧盟在人工智能发展历程中的哲学教训;航空器自动驾驶背后的哲学难题;军用机器人的伦理是非;儒家与人工智能等。作者从逻辑架构和历史经验出发,展望了未来通用人工智能发展的可能性、可行性以及相应的社会和伦理影响。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小亚基
    与《心智》一书比并无太多新内容,本轮AI热潮即神经网络内容看第三章就好,只能说对新技术基本认识不能苟同,丧失了《心智》中最为可贵的前沿性。最根本不认同在于本书认为神经网络核心思路师出仿生学/顶层设计哲学,基本目标是对人类智能进行模仿,是一种自顶层设计到底层实现自上而下式革新;而贝叶斯派统计学家眼中本轮热潮根本成因是大规模计算硬件的发展终于跟上贝叶斯派自1990年以来不断完善的一整套贝叶斯理论,即核心师出统计学,而且是一种自底层大规模计算技术反推顶层设计理念的自下而上式革新。统计学家根本不关心这套技术是不是在顶层意义上对人类智能进行模拟,何况从数学角度上讲也根本不是,书中的某些结论例如“深度学习技术并不能取代人类智能,因为其只是对人类智能进行的不完全模仿”因此显得莫名其妙,因为前提根本就不成立08-07
  • 常宇
    对形式逻辑的批判及通用人工智能向现象学和心灵哲学的讨论很值得一看。而神经网络、类脑、系统论等技术过于繁杂,单打独斗的学者可能很难了解清楚全貌,而针对具体技术做出的思辨意义可能不大,结论也有点可疑。08-26
  • 豆友135147846
    本书并非从技术层面对人工智能进行介绍(所以有些理工科背景的读者用技术眼光来读它,就错失了主旨),而是从人文视角出发,对人工智能各主要流派的底层思想以及它们与人类社会的关系做全盘的反思,因此,虽然主题是人工智能,但思想旨趣却在于“人”,由此说来,本书抓住了人工智能哲学的根本要义:人工智能的哲学,是为了人而思考人工智能,而不是反之。唯有把握这一点才能明白本书的篇章布局和内容选择之深意。08-08
  • 谢谢哥哥
    给即将开始学习深度学习的我提供了很多有用的观点和哲学层面的储备。对于一些技术的反思和批判且不说对错与否,至少能让我在未来肝技术的时候保持清醒的头脑简单,不至于过于乐观。10-31
  • 无非
    两星半。书的定位有点问题,虽然我不懂人工智能哲学,但这个概念主要应该不是人工智能与哲学,而是对人工智能的反思上升到了哲学的高度。书里的各种语气词让人非常不舒服,无意中看到真人视频,难怪了。12-31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