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陈丹青,1953年生于上海,1970年至1978年辗转赣南与苏北农村插队落户,其间自习绘画。1978年入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深造,1980年毕业留校,1982年定居纽约,自由职业画家。2000年回国,现居北京。早年作《西藏组画》,近十年作并置系列及书籍静物系列。业余写作,出版文集有:《纽约琐记》《多余的素材》《退步集》《退步集续编》《荒废集》《外国音乐在外国》《笑谈大先生》《归国十年》《草草集》《谈话的泥沼》《无知的游历》《陌生的经验》及新书《张岪与木心》。

内容简介

“我忽然明白:要和这难弄的家伙不分离,只剩一条路,就是,持续写他……我不想限制篇幅,不愿遗漏种种细节。这是木心以自己的性命的完结,给我上最后一课。”——陈丹青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titivillus
    早年读托尔斯泰三死,觉得笔法枯老,训谕先行;这次找来伊凡伊里奇之死来读,果然是直见性命。丹青老师写木心先生的死,心里想着伊凡伊里奇的吧。起初也是那样凝重地密密地涂抹,写着写着笔触就柔软了,写到杰克逊高地那篇,文字松散开来,近乎一抹晚霞了。08-21
  • 少年戈多
    人生得一知己,斯世当以同怀视之。09-03
  • 程丁夏
    获友人赠港版,系陈丹青纪念木心的旧文合集。之前已在各处读过,《绘画的异端》《乌镇的孩子》等篇都很好。丹青何其有幸,木心赠他一枚笔名。08-19
  • 金风细雨
    仅读两篇,泪淌成溪,这是半途而废的阅读经历中的异数——不因荒谬混乱,而因悲伤难已。事先声明,我对木心没有先入为主的任何情结,《文学回忆录》飘扬图书榜首的辉煌岁月中,因怯厚重浩繁,我未曾拜读。陈丹青老师的绵密敏锐,霎时将我罩于哀恸,久不能释怀,这与逝者身份与成就无关,覆压而下的是人类永远不能逃避的亘古忧伤。老人神思逸散,庸俗到滑稽的仪式掩过生命的痕迹,将其定格为一具清零的肉体,降级为一个胡乱拼凑的物件,和死亡本身相比,程序化的哀悼场景更残酷。陈丹青先生身处其中,疏离在其外,一双艺术的冷眼,旁观着这场拙劣的谢幕,逼问着习以为常与司空见惯,这是智者的凝视。当代作家群体中疲软萎靡的文字终于做了回匕首,锋芒刺骨。如果要为汉语寻个希望的寄托,我只愿提名两位候选人,一为野夫,二为陈丹青。09-12
  • 恶鸟
    早课:陈丹青《张岪与木心》,追思是可以的,流水式抒情和追悼部分的细节有点过了(更像内部翻阅,尤其配图),再大的伤痛,在不停书写的细节里只会流淌掉,什么都不能过度消费,无论木心的才华和木心逝世的伤痛,不能为一个人去搬一个时代过来,时代会过去,厉害的人自然会留下来。木心应该没有那么多话说,否则应该早就在场,那就是陈丹青说多了。木心给陈丹青改的名好啊,岪,康熙字典,1、山曲岪;2、山胁道。10-15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