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康德(1724—1804),德国古典哲学家,《单纯理性限度内的宗教》集中体现了他的宗教思想。《单纯理性限度内的宗教》可以说是康德三大批判理论的进一步扩展,从理性限度的角度探讨了人类生活中重要的宗教现象。康德一方面极力倡导理性的最高权威,坚持用理性及其需要来衡量一切;另一方面,他又意识到理性自身的不足,意识到宗教信仰和教会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康德在《单纯理性限度内的宗教》中认为,只是道德要实现至善理念,才导致对至善的全能者的需要,但这种看法也敞开了宗教的道路。也就是说,康德并不排除真正的信仰,只是这些信仰不能被纳入理性准则的范围,而信仰的基本行为则是在理性准则内的。

康德(1724~1804):德国哲学家,德国古典唯心主义的创始人。其思想分为“前批判时期”与“批判时期”。在前批判时期,以自然科学的研究为主,并进行哲学探究。在批判时期,“批判”地研究人的认识能力及其范围与限度。主要著作有《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等。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閱閱江樓齋主人
    康德的宗教哲学,回答我可以期望什么的问题。正确的道路是从德性前进到蒙恩。儒学研究如果要借鉴康德,不能忽视康德的宗教哲学。03-23
  • 劈头士》睁木
    解决康德的第三个问题,人可以希望什么?李秋零的长序可以看作一篇不错的读书笔记,梳理了这本书的主要脉络。相对而言,对第一、二篇感兴趣,关于善恶原则的讨论,而第三四篇,关于教会、教权以及宗教侍奉中的迷信、狂热之不可取等。道德必然导致宗教,是康德宗教的哲学的出发点和归宿。03-08
  • 李明
    后面的没读。但是前面的已经讲明了康德的道德观、以及从道德必然到宗教的过程。在我看来,康德之所以很多写的都是左右摇摆,在于他是站在以往的所有的道德观之上在谈论,他在反驳以往的道德观。但是,难道说,这样康德的道德观不是会不一贯么?不,只是在旁人看来,有些弱而已。但是,我认为康德之于道德界,就像鲁迅的呐喊之于中国,都是星星之火,但是却总是希望,而这份希望之所以成真,就在于人类的实践。我始终相信。03-08
  • Erio
    本书涉及了:1.对于实证的基督教的批判(青年黑格尔),指出了除了纯粹伦理的原则外,没有什么东西是信仰必须持守的,也就是说想象在纯粹的伦理外,还有别的什么原则可以使得神悦纳的人,或者畏惧神和神职人员的权威的都是伪侍奉,是假弟兄,是拜物教的信徒。2.教会的一切仪式,祷告(不住祷告指的是:不断的实践信仰,不是说一些废话)和呼求,只要不具有纯粹的伦理性质就只不过是历史性的,暂时性的准则,教会本身的存在不过是为了战胜根本恶的一个手段,其目的就是为了自身的消亡(S主义国家)。3.回答人可以希望什么:《圣经》中有关末日灾难的预言全部都是隐喻(必须以历史为中介)性质的,真正的拯救和弥赛亚只存在于人的希望当中,人不应因为最后审判的确定性而信仰,否则只是因为畏惧而生的假信仰(布洛赫意义上的希望的原理)。10-06
  • 阿尼马吉
    给宗教打上了康德烙印05-25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