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On a June morning in 1923, Clarissa Dalloway is preparing for a party and remembering her past. Elsewhere in London, Septimus Smith is suffering from shell-shock and on the brink of madness. Their days interweave and their lives converge as the party reaches its glittering climax. Here, Virginia Woolf perfected the interior monologue and the novel's lyricism and accessibility have made it one of her most popular works.


弗吉尼亚·伍尔夫 (Virginia Woolf,1882.1.25-1941.3.28) 是一位英国女作家和女权主义者。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伍尔夫是伦敦文学界的一个象征。出生于伦敦的伍尔夫是在家中接受教育的,在结婚以前,她的名字是艾德琳·弗吉尼亚·斯蒂芬(Adeline Virginia Stephen)。在1895年,她的母亲去世之后,她也遭遇了第一次的精神崩溃。后来她在自传《片刻的存在》(Momens of Being)中道出她和姐姐瓦内萨·贝尔(Vanessa Bell)曾遭受其后母儿子(无血缘关系)乔治和杰瑞德·杜克沃斯(Gerald Duckworth)的性侵犯。在1904年她父亲莱斯利·斯蒂芬爵士(Sir Leslie Stephen,编辑和文学批评家)去世之后,她和瓦内萨迁居到了布卢姆斯伯里(BloomsBury)。

她在1905年开...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海之子
    一提起伍尔芙,都会想到意识流。意识流并不新鲜,现代派作家都用得炉火纯青。伍尔芙的厉害或独特之处在哪儿?在于多个人物之间意识的转换,也就是奥尔巴赫点出来的multipersonal presentation of consciousness. 这个对作者和读者而言难度都很大,既诉诸于直觉,又考验技术。08-15
  • 经年累月
    意识流写法将内心生活的每个细节都赋予了语言外衣,直觉的、下意识的片断的感知汇成诗意的语流,像捕捉心跳的脉动,从形式上拋弃理性的束缚,任心信马由缰。文学就是要最赤裸地面对自己的那份真诚,连考虑都是多余,意识流就是要画人物的心电图,拷问内心的时候其实是每天都会出现。2014.2.7 看第二遍就觉得很感动,中年人内心的独白,Peter walsh说he had not found life simple,无论是功成名就还是世俗眼中的失败者都在中年有说不出的遗憾和追悔,人生在募然回首之际,没有不酸楚的,到底什么样的人生才令自己满意?也许一辈子太短,不可能不留遗憾,而有些人,和命运对峙,绝不妥协,激烈地以死反抗,可是这又何尝不是一种逃避?可还有希望,我们的下一代,可那毕竟不是我们啊……,她真是天才11-06
  • 石独步∆
    在伦敦生活过一段时间可能更看得进这本书。再也不黑伍尔夫了!这本书写的真的很棒,男女的心理描写切换得像流水一样自如。不是想象中的意识流,她还是挺直白的。要成脑残粉了!10-20
  • U京
    "Mrs. Dalloway said she would buy the flowers herself. " 我有位老师特喜看意识流的作品,这本就是由她推荐的。一页页翻下,只觉文笔和思绪犹如行云流水一般,既有力又流畅。不过个人而言始终对此流派有点排斥,谅我不能打满分。03-07
  • Rilkelee
    在所有神经质的细腻与一针见血的尖酸刻薄之下 ,伍尔夫还是太沉湎于她笔下的English high society以及帝国首都的日常了,她笔下人物的所有悲欢喜乐在陀思妥那样真正伟大的作家那里就是一两段就总结完然后打发掉的事,大段idiosyncratic而又漫无边际的意识流笔触也并非处处落到实处,然而散布全书的那些sparks of genius,那种充满忧伤诗意的对逝去时光的缅怀、对错过机缘的憧憬、对现状既无力又不愿加以改变的矛盾,那些突然令人揪心的对角色乃至人性的洞见与巨大同情,谁在阅读时又能轻易说自己未曾感动过呢?01-16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