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马长寿(1907—1971) 中国当代民族史家。字松龄,又作松舲。山西省昔阳县人。自幼丧父,家贫,由寡母抚养成人。1929年太原进山中学毕业后,考入南京中央大学社会学系,攻民族学专业。1933年毕业,留校任助教,自学比较语言学、体质人类学、考古学、民族调查方法等课程。
1936年转中央博物院任职,先后在四川大凉山、川西北等地考察彝、藏、嘉戎、羌等族的社会历史。从1942年起,相继在东北大学(当时在四川)、金陵大学(当时在成都)、四川大学等校任教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浙江大学、复旦大学教授。1955年调西北大学任教授,并根据国家规划筹建西北民族研究室,任该室主任。

内容简介

《碑铭所见前秦至隋初的关中部族》为马长寿先生遗稿,系利用关中发现的碑铭25种,从其题名的姓氏、官爵、姓氏变迁、婚姻关系、阶级分化、部族融合等方面,研究这一时期关中各族的历史,初步解决了过去很难弄清的问题。《碑铭所见前秦至隋初的关中部族》系以碑铭证史的典范,得到了治史者的高度评价。


马长寿(1907—1971) 中国当代民族史家。字松龄,又作松舲。山西省昔阳县人。自幼丧父,家贫,由寡母抚养成人。1929年太原进山中学毕业后,考入南京中央大学社会学系,攻民族学专业。1933年毕业,留校任助教,自学比较语言学、体质人类学、考古学、民族调查方法等课程。

1936年转中央博物院任职,先后在四川大凉山、川西北等地考察彝、藏、嘉戎、羌等族的社会历史。从1942年起,相继在东北大学(当时在四川)、金陵大学(当时在成都)、四川大学等校任教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浙江大学、复旦大学教授。1955年调西北大学任教授,并根据国家规划筹建西北民族研究室,任该室主任。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Tacher
    作者通过碑铭所见的部族名号和姓名对各个时期的种族成分与聚居分布进行分析,研究其背后所呈现社会发展形态与种族力量升降(融合),用二重证据的方法,与史书互证,模拟了关中地区的种族融合进程,即前秦时代氐羌民族的绝对优势;到北朝前期的汉羌为主,无新徙关外民族;到北朝后期北方民族题名的出现;到北周时期各部族的混居与隋唐时期羌民的最终被同化。在最后一章,作者提出了羌族汉化的四个原因,把民族融合的进程做了微观细致的分析。但是,总觉得可能一些理念的保守,让作者的视野未能得到充分扩展,不乏一些套话在其中。作为一项可作为方法示范的书,本书还是很有启发的。对于自己来说,一年来的繁体字认读的确突飞猛进,半年前拿着这本书还看不下去……04-24
  • 韧勉
    中国民族史家第一代宗师遗著,《前秦<鄧太尉嗣碑>和<廣武將軍口產碑>所記的關中部族》是上世纪六十年代,一篇释读十六国时代碑铭文献分析的经典尝试,以小见大,从碑铭中见证前秦时期胡汉分治的尝试,马长寿指出前秦官制沿用汉制,户籍制度也以汉制编户为上层阶级,编户既包括氐、羌大姓、也包括汉族的世族,但是存留一些特殊工种,以及氐、羌、卢水、屠各诸胡为没有土地的下层杂户。这一长文的细致分析揭示了并不像后世非汉族政权,汉族地位不高的境况。前秦作为魏晋历史洪流中的一员,它的价值观是符合魏晋世家大族为主的,汉人占中上层,胡人占两头既有贵族,也有底层。前秦的民族政策是一种时代特色的尝试,这其中内容颇值得玩味,马长寿先生敏锐的眼光,以小见大,造就了这一出土文献研究的世纪名篇。07-23
  • 翠湖心
    辞实意赅,言之有物。10-23
  • 西野鱼竿
    经典之作,国内北朝造像记研究的先驱。尽管受限于时代、存在一些措辞硬伤,但瑕不掩瑜,开以碑铭治北方民族史之先河,堪称教科书级的史地考证。03-11
  • 叶玄华
    历史地理学真不是人做的(送上膝盖10-17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