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美]保罗·福塞尔
(Paul Fussell,1924—2012)
美国知名作家、文化批评家、历史学家。
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服役,后成为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以对英国文学和文化的研究而闻名。作品曾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和美国国家书评奖,并被美国兰登书屋“现代丛书”编委会收入“20世纪100本最佳非虚构类图书”。
福塞尔是英美文化批评方面的专家,擅长对人的日常生活进行观察研究,视角敏锐,言辞辛辣尖锐,又不失幽默和善意。
代表作有《格调》《恶俗》等。

内容简介

内容简介:

每个人都需要穿制服,但每个人又似乎必须否认这一点——

人们内心深处,总会存在冲突:一是追求独一无二身份的强烈冲动;二是与之相反的一种冲动,即加入大众行列,以免遭到他人的讥讽乃至羞辱。

“制服告诉我们要服从谁,害怕谁,除掉谁;制服也告诉我们要与谁说话,对谁视而不见;制服让我们知道应该向谁问路,找谁结账,甚至应请谁来做客。”

身着制服究竟意味着什么?不同的制服在传递什么样的信息?

在这《制服》中,保罗·福塞尔以诙谐语调与敏锐洞察力,描述了各种制服的历史和文化意义。无论军人、护士、快递员或普通公司职员的制服,还是黄铜纽扣、蓝色牛仔裤、徽章、羽饰,无一不体现着人们所代表的阶层、性别和对归属感的渴望。

“当有了强制的规定式样且隐含群体价值时,服饰就会散发出令人难以抗拒的魅力。”

新书亮点:

1.曾在中国引发轰动的社会学畅销书《格调》作者、著名文化批评家保罗·福塞尔又一代表作! 保罗·福塞尔的《格调》是20世纪90年代美国的畅销书,90年代末引入我国后畅销了很多年,还引发了国内的“品味之争”。至今,许多人谈及等级、生活品味的话题,都绕不过这《制服》。

2.我们每天面对/身穿的制服上,一颗小小纽扣都曾影响世界!制服既是某种社会地位的象征,也是人的社会身份认可和自我身份认知的工具——历史上,制服给参加“二战”的士兵带来了哪些决定性的心理影响?不同国家、不同职业的制服款式给数百年人类社会带来了哪些变化?当下我们每天穿着的休闲服饰,会不会也是另一种制服?

3.《纽约时报》认证的“毒舌评论家”,聪明人一定会get到的高级幽默:为什么真正性感的男人必须穿着全套衣服,而且得是制服?为什么军事制服是人们常服中最爱模仿的服装款式?穿着深褐色紧身制服、身材壮硕的快递员对办公室白领的吸引力有多大?《纽约时报》称作者保罗·福塞尔是:“观点尖锐的文学学者、文化评论家,是影响力巨大的公共知识分子……他具备写出博大精深又有趣的作品的才能,还敢于触犯一些势利的话题,比如等级、服饰、美国文化的愚蠢化等。”

4.从这里了解各国各地、各行各业的奇趣制服文化:书中描述了各种制服的历史和文化意义。无论军人、护士、快递员或普通公司职员的制服,还是黄铜纽扣、蓝色牛仔裤、徽章、羽饰,无一不体现着人们所代表的阶层、性别和对归属感的渴望。

5.制服也是一个窥视人们内心世界的万花筒:我们选择服装总是充满矛盾,又想融入人群,又想突出个性,担心不被人看见……当你穿上制服,别人眼中的“你”还是你眼中的自己吗?


[美]保罗·福塞尔

(Paul Fussell,1924—2012)

美国知名作家、文化批评家、历史学家。

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服役,后成为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以对英国文学和文化的研究而闻名。作品曾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和美国国家书评奖,并被美国兰登书屋“现代丛书”编委会收入“20世纪100本最佳非虚构类图书”。

福塞尔是英美文化批评方面的专家,擅长对人的日常生活进行观察研究,视角敏锐,言辞辛辣尖锐,又不失幽默和善意。

代表作有《格调》《恶俗》等。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轩儿高了
    形式>内容,并不真爱之感08-13
  • 珀卡
    没有多少洞见,整本书其实主要就在罗列各种各样的制服和它们的细节以及变化,还有一些名人在制服方面的轶事。07-29
  • 钴蓝
    为什么总有一些人对保罗·福塞尔的书抱有一种奇怪的期待呢?还是说保罗嘴太毒,把平庸的大众都得罪了,所以某些人才一逮到机会就黑他呢?不管原因是什么,这本书骂得可比《恶俗》《格调》轻多了,你甚至几乎看不到作者在这本书里对着退居流行安全线以内的庸人们指责什么。这本书更像一本以制服为主题的随笔集子,从第三帝国聊到意大利,从监狱囚服聊到3K党,从商务休闲风格聊到校园啦啦队……更适合制服控或者是对各类制服有一定了解的人去阅读,因为他们不太需要所谓的插图去辅助便能体会到作者想要表达的东西。保罗在书中还关注到了沉迷军服的“怪胎”人群,这点实在难能可贵。09-27
  • 海住じゅり
    没什么洞见,基本上就是在罗列不同制服的趣闻轶事(甚至说不上是追溯历史),而且介绍了那么多制服居然一张配图都没有!08-13
  • CelanPaper
    保罗·福塞尔也是堪称少有的没格调作家,《恶俗》《格调》尚且算是疯狂掉书袋专栏小作文自成一派,趣味性尚可勤劳抄写巨匠金句,到了本书,就剩下对《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拙劣模仿。本以为当是消遣读物,殊不知小薄本都形如嚼蜡。对于制服类型的呈现甚至都迈不出美国的大门,编辑也懒得配图,除了小小回顾某制服的历史,剩下都是些笔记式且自言自语的空谈,像是吧《日》中的论调重复蹂躏碾轧在这些制服上,榨出这么一本干瘪无味的纸渣。09-06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