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李虹,山东大学宗教与社会问题研究所博士,现为太原理工大学艺术学院讲师,专攻中外艺术史及中国工艺美术研究。

内容简介


编辑推荐:

◆如果肉体的死亡并不意味着生命的终结,那么灵魂是否将在另一个神秘的世界重生?

如果生者与死者之间并没有明确的界限,那么肉与灵的转换之地又在何方?

从什么时候开始,中国先民的死亡观念有了从生死异路到死后重生的转变?

又从什么时候开始,中国先民开始表达出“我命在 我不在天”的 自立自为精神?

在力图重生的种种期望中,先民们做出了哪些孜孜矻矻的努力?

◆这《死与重生》正是通过回溯那些与死亡密切相关的墓葬形制,探照汉代人的生死态度以及与之相关的历史、文化和信仰,一窥笼罩中国人两千年的心灵史。

◆关于丧葬的研究不乏先例,但国内集中讨论汉代人生死观念和墓葬信仰的专著并不多。《死与重生》正是一本以探究墓葬背后的思想和信仰为重点的专著。

◆《死与重生》所论述的墓葬信仰,更多地是指散布于民间生活中的观念、仪式和象征。以对底层社会、民间文化和思想原貌的关照为出发点,进而重构大众先民有关死亡的种种历史现场和精神世界,对于一般民众思想世界的研究与建构具有积极的意义。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幅关于死亡的图画,通过它也许能为这幅图画构筑起更为广袤而深邃的想象空间。

---------------------------------------------

内容简介:

◆《死与重生》为汉代思想的学术专著。作者从死亡观念中的生命意识、解除术给身体以圣洁、作为生居与死所中介的墓葬和死后生命的变形四个环节出发,探究汉代人的生死观,对墓葬背后的汉代信仰要素进行了系统的解释和论述。承认生命另一种形式的存在并为之提供重生的途径是汉代墓葬信仰的主题及任务,墓葬仪式以生者对死者的处置方式体现了人们对死亡的看法,隐含着生者对另一个世界的想象,以及为顺利到达不朽之境所做的努力。在这个基础上,墓葬信仰整合了人们的多种愿望,在漫长的时间里发展成为一套与本土宗教、伦理、生死观密切相关的概念系统,成为汉代思想的一部分。墓葬有其自身独特的艺术语言和逻辑,是古代民众对生命的述说,也是我们解读中国思想史、文化史,探讨历史的一个渠道。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王小刀
    这是一个令人感兴趣的话题,能够做系统性的梳理与阐释,并且对汉代墓葬和信仰做了结构性分析,挺有收获的。08-20
  • danyboy
    大概是作者的博士论文,近两年颇见文史社科博士论文修订为较为通俗的版本出版的现象。这本书讲两汉墓葬,以考古和前人研究为基础,尝试建立起汉代先民通过丧葬制度,来表达对死亡、重生之观念的过程。书的启发主要是一种动态的、鲜活的信仰的描绘。书中提到的一些文献也颇感兴趣,去多抓鱼上去搜,发现有不少就是本书作者卖的,哈哈。09-05
  • ly的读享生活
    这是一部综合性的思想史、文化史著作。在蒐集考古证据、梳理典籍记载和吸收杨树达、余英时、巫鸿、郑岩等学者专项研究的基础上,汇总和拓展的学术作品。作者认为,研究墓葬信仰的出发点,就是必须将之与墓葬结构、随葬品、地上建筑结合起来进行论证,打破内容与形式的绝对分割,使之在内部得以贯通,发现墓葬设计、陈设和随葬品中隐含的逻辑。汉代之前的“仙”的观念是建立在逃避死亡的愿望之上的,然而,到了汉代,死生观念发生了变化,死后可以成仙,活着时也可以修仙。与人们头脑里四季轮换的自然循环观相适应,死与生也构成一种循环,死亡是人世生活的延续,人死可以复生,亡者可以归来。墓葬的格局、设施、葬品、人俑等,既是逝者死前生活的镜像,也是生者对于死后世界理想的预先塑造。  09-22
  • 三清喵
    李虹女史的博论,主要从汉代墓葬探讨时人的宗教信仰。其认为解除是圣洁身体的重要法术,墓葬是生死之间的中介场所,尸解是死后复生的转化方式。考古学、历史学、民俗学、神话学、宗教学的知识信手拈来,西方理论与东方实证结合得相当完美。比较奇怪的,每章没有小结,引用《太平经》《抱朴子》等古籍居然没注页码,讨论汉代“形销解化”时忽略了刘屹博论的反证。“死而复生”是先秦神话的重要母题,颇疑道教尸解滥觞于此。东西“回首复死”的故事模板,似也值得深入探究。倘若结合姜生先生的《汉鬼考》一书,启迪无疑更多。08-28
  • 纳西小伙
    实话实说感觉写得比较一般,原来以为会讲很多重生的具体理论和操作性仪式,结果大多数只是罗列他人考古学的基本成果,然后辅以简单的分类概括,尤其让我有点厌倦的是没有太大价值的自行分析喜欢车轱辘话反复说好几遍。但里面还是提供了很多有意思的文献线索,所以也算是有所收获吧。07-25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