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法]安东尼・加卢佐(Anthony Galluzzo)著

内容简介

★为什么我们会买了又买?为什么买得越多反而越不快乐?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时间之葬
    从历史视角剖析了消费主义深层次的经济、社会和心理学动因,最具启发性的是倒数第二章。自60年代兴起的反主流文化,看似是在抵抗消费主义,其实也是消费主义的一部分,甚至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消费主义的迭代和更新。就好比在大理,看似有一批新移民是远离大都市过剩的消费主义而来,但却在有意无意间推动了一种小资和中产的消费文化,其本质和前者难言有多少区别。当然,这实在也是因为商业和消费早已成为这个世界的基本法则和基石,很难有人能够真正置身其外。11-02
  • malingcat
    最好的消费社会理论入门书,马克思、凡勃伦、鲍德里亚等人的精髓尽在其中而又不显生硬,兼顾历史梳理与观点铺陈。主体部分是十九世纪中期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西方消费社会的形成,中文版中的“全球”仅是个噱头,作者对于全球化着墨不多。作者沿着鲍德里亚的道路前进,关注形象、符号与信息,通过“图像向日常生活的入侵”、“大众传媒的重要作用”、“作为社会工程的公共关系”、“作为符号工程的广告”予以论述。“消费史就是商品及其商品图像流通加速的历史,是市场和媒体相互关联发展的历史”,“商品一直是满足人们实际需求和心理需求的工具,也是一种表达人们思想和权力关系的语言”,”在现代社会,一个人的身份既不是继承的,也不是规定的,人们可以通过消费来‘发明’自己的身份”。每一个臣服于审美统治的消费者,特别是小红书用户,该读本书。07-08
  • 祝羽捷
    消费品的本质凝结在对商品的拜物情节里,而我们都忘记了商品被生产过程中所经历的一切,只看到遗世独立的精美成果。为了自我证明,很快我们消费的不是商品而是它们的符号价值,于是有了收藏——我们的身份和形象都靠消费表达。这点上,今天的我们和18世纪消费者没用本质区别,变化的只是符号的附着之物,不买就会陷入身份危机之中。这本书比鲍德里亚的理论多了全球化之下的超级消费者。07-08
  • 桃花石上书生
    以法国人那种清晰、微妙又反讽的语言,对消费者是如何制造出来的做了历史性阐述。书结尾写道:在本书中,我们见证了从19世纪中叶到21世纪初消费主义呈指数级发展的过程。但是,正如金融学家们所说:大树高不过天。我们在这里书写的不过是消费主义历史的开端,而或许再过几十年后,就会有人书写他的结尾了。08-14
  • 肖浑
    或许是经济下行的反映,最近出了好多反思消费主义的书。这本比《工作、消费主义和新穷人》更通俗、清晰、贴近现实。当代消费活动已经远离了物质的实用价值,而更多出于心理因素,是人在攀比从众和寻找自我之间的永恒拉扯,也就是书中反复提到的“同与不同”机制。当一个人无法再躲进集体的庇护,又难以建立自己的坐标,那么靠着“我拥有什么物质”来进行对外表达获得存在感和价值感,就是最轻松简单的途径了,但是这样又很虚无经不起什么推敲。如此看来,一个人如果足够自信,或者善于自我表达,就相对比较不容易落入消费主义的陷阱里。08-31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