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丽贝卡・韦斯特(Rebecca West,1892—1983):
英国文豪乔治·萧伯纳惊叹于她的文学才华
美国总统杜鲁门钦佩她的新闻职业道德
“全球百大思想家”罗伯特·卡普兰 以专著向她致敬
英国作家、文学评论家、记者、旅行作家。韦斯特曾被誉为“世·界·级女作家”、“优秀的新闻工作者”,美国前总统杜鲁门称赞她是“世界上独树一帜的新闻工作者”。韦斯特终身致力于女权与自由主义的社会改革运动,2004年以来,其生平事迹被两次改编并搬上话剧舞台;1959年凭借文学成就获封大英帝国爵级大十字勋章,1950年当选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荣誉院士。韦斯特著作等身,包括:《黑羊灰鹰》《叛逆的意义》《溢出的泉水》《思想的芦苇》《真实的夜晚》《士兵的归来》。其中,《黑羊灰鹰》被公认为韦斯特的代表作品,《士兵的归来》于1982年被改编为同名电影。其作品被译为多国文字。

内容简介

第二次巴尔干人超越苦难,也滑向了悲剧的深渊。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jilsander
    极其失望,作者偏执、势利眼、明显的种族主义;充斥着不着边际的比喻,莫名其妙的感慨,有的时候行文如泼妇骂街一般的恶毒。如果你想在书中了解完整或公正的巴尔干历史,那你更会大失所望,全书除了有大段不知所云的对话和争执,只能在边边角角的段落发现一些历史叙述;翻译技巧更是欠俸,每个单词的意思都给你把中文“堆”出来了,但是凑在一起是什么意思那他就管不着了。06-13
  • Berlinka
    坦白说,它无可比拟,无法评级。它是关于巴尔干的史诗,但更是关于人的史诗,它反射了东西方十字路口的裂缝里无处不在的伤痕和至今依然闪耀的关于信仰的光辉。它告诉了我们太多不公的事实,太多湮没在一边倒历史叙事中的陈词滥调。它激烈地、用一种女性的方式去触摸东南欧历史真实的肌体,去揭露非正义的定论。它用一种让自身久久无法平息、但努力让他人可以平静下来的方式,去论述不公和反抗,论述巴尔干人民的激情和天真,去交叉比对西欧的贫瘠和东南欧的丰美。最重要的是,在论述苦难时,韦斯特女士有一种惊人的天赋——她懂得什么是幽默感。这幽默感背后,是对正义的呐喊,对苦难的共情,对野性和文明的辩证交锋。05-30
  • 老猪慢慢跑
    提醒一下,这不是历史书,这是散文游记!作者也不是历史学家,而且文学家,文学评论家。看了几章,和自己心理预期差距很大,不确定还要不要看下去。优点是对二战前的巴尔干地区的城市,社会,思想倾向等方面的描写非常生动细致,而且翻译的流畅,优美(散文嘛)。同样因为作者不是研究历史的,所以对于政治历史方面的论述,真的一言难尽,就好像要在历史中分出正义非正义一样。还有就是那种当时英国知识分子傲慢的优越感,让人挺无语的。可能是本好的游记,但绝对不是有深度的历史书。还有就是夹杂在游记中的历史追述,有些细节还是不错的,不过要对欧洲史有一定基础才能更好的理解。05-07
  • 笑望江湖
    出版商的宣传文案把此书吹嘘的天花乱坠,乍一看还以为是新发现的世界名著呢,但仔细一读有些失望,作者丽贝卡韦斯特在英国文坛根本就不是什么大作家,起码我读这么多年书根本没听说过这个人,这本书写的极其啰嗦,催眠神器,1000多页,一百多万字都是围绕南斯拉夫的,超琐碎,含金量非常低。作为游记太过时(写于1937年),女作者特有的啰嗦令人头大,细致的不是地方(极注重描述旅途所遇人物的外貌),现在读毫无价值,根本不如黑特·马柯的《在欧洲》;作为历史书又太芜杂,颠三倒四的,这个丽贝卡就是个半吊子的业余历史学者,根本没法和芭芭拉塔奇曼的史学眼光相比,这算哪门子“史诗级纪实文学”?PS:中信出版社搞营销吹出来的平庸之作,上册都没读完就弃了09-25
  • 希夷子
    谨慎入手,贵: 打完折133元,厚: 一盒三本。实际上是拉拉杂杂的游记,70%以上都是个人感受,指望从里面看到对巴尔干地缘政治的深入分析基本没啥希望。就是一个英国上流社会女性很主观的随性感想。成书于二战前,整个信息背景也比较旧。浪费了钱也浪费了时间,总体感受比较糟心。09-17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