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米努什·沙菲克(Minouche Shafik)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校长,横跨学界和公共政策领域的知名经济学家。曾任职于世界银行长达15年,是世界银行有史以来最年轻的副行长。2008—2011年担任英国国际发展部常务秘书,2011—2014年担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副总裁,2014—2017年担任英国央行副行长,于2017年开始担任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校长。此外,她还曾任教于乔治敦大学和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她于2015年获得了大英帝国司令勋章。

内容简介

“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一个人从一出生由谁来抚养,接受怎样的教育,长大后从事什么样的工作,生病时接受怎样的医疗服务,老年之后由谁照顾,这看似主观的人生选择背后,实则是维系人与人、人与家庭、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社会契约在起作用,它定义了社会的组织方式,决定着人们的生活境况和机会结构。

如今,越来越多人都对自己的生活感到失望。在国内层面,这体现为普遍的生育焦虑、学区房之殇、“躺平”与“内卷”之争、医患关系的紧张,以及老龄少子化困境;在国际层面,这体现为民粹主义抬头、全球化遇冷、国际纷争迭起、女性社会角色和种族主义的文化斗争等。

《新社会契约》可谓应时之作,伦敦政治经济学学院校长米努什·沙菲克依据在国际经济机构多年的工作经验和大量专业研究成果,依次从育儿、教育、医疗、就业、养老、代际冲突这六大民生问题切入,一针见血地指出人们的失望情绪是源于技术变革、人口压力、女性角色的转变、环境问题等所导致的传统社会契约的失灵。在她看来,新冠疫情的全球暴发是一个契机,让人们更直观地意识到彼此的相互依存关系,一个更加慷慨、更具包容性的新社会契约势在必行。

米努什·沙菲克(Minouche Shafik),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校长,横跨学界和公共政策领域的知名经济学家。曾任职于世界银行长达15年,是世界银行有史以来最年轻的副行长。2008—2011年担任英国国际发展部常务秘书,2011—2014年担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副总裁,2014—2017年担任英国央行副行长,于2017年开始担任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校长。此外,她还曾任教于乔治敦大学和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她于2015年获得了大英帝国司令勋章。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B3
    内容可给三星半,半颗星给references吧。书中提及的很多社会问题都很现实且迫在眉睫,但是没有多少practical的建议,有的都偏理想化。代际之间、阶层之间、机制设计导致的利益和权力分布不均及不对等,是不可能靠宣传理念来解决的。人性本自利,这点不要忘。11-21
  • holly2007
    脫離個體人之考量,再精美的契約,再宏大的公共治理,都不過是精英掛的虛幻妄想。社會之構建,目的在個體潛能之充分展現,若反其道而行之,犧牲個體,以就虛擬之Society,則必大謬矣。09-26
  • 冰冻橘子瓣婴宁
    书的主体部分的确更像文献综述,但换个角度说,提出“我们需要新的社会契约”时,作者不是拍脑门想出来的,而是在大量事实数据、世界各国不同政策及其成果的基础上试图给出一个令人信服的优解。怎么说呢,也许世界真的不会好(尤其是我们的),但假使有一丝希望,那将是被乐观者和行动派拯救。09-17
  • Nelly.L
    LSE总是在引领政经思想潮流:威廉·贝弗里奇的1942年《贝弗里奇报告》吸取了LSE创始人阿比特丽斯·韦伯的思想,为战后英国建设现代福利国家提供蓝图;两年后,哈耶克出版了《通往奴役之路》,其自由放任的经济学说深刻启发了70年代末至今的新自由主义。而在后疫情时代,LSE现任院长米努什·沙菲克提出要重新重视个人、企业与国家之间的责任与义务,建立共担风险、以人的未来发展为本的新社会契约,这能引领新的变革吗?基于她在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多年的工作经验,沙菲克在书中援引的很多数据和研究结论都颇有说服力,她为“新社会契约”提出的原则和具体实施方案也激动人心。书中讨论的诸多全球性问题(日益不稳定的工作、社会流动性下降、代际冲突等等)其实也是当下中国的社会积弊,这本书因此非常有启发。07-01
  • admin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本书从人们最关注的育儿,教育,医疗,就业,养老,代际关系出发,论述当前的社会契约面临的种种挑战和问题。技术进步带来的失业,老龄化,非正式就业模式变得普遍等等正在冲击我们的社会保险体系,我们正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上,如何平衡好经济增长和社会福利之间的关系值得每个有责任感的公民思考07-08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