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斯蒂芬·霍尔盖特(1954—),哲学家,英国华威大学哲学教授,以研究黑格尔、海德格尔和德里达等人的思想著名。代表性著作有:《黑格尔、尼采和对形而上学的批判》(1986)、《黑格尔导论:自由、真理与历史》(2005)、《黑格尔〈逻辑学〉开篇:从存在到无限性》(2006)、《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一部读者指南》(2013)。主编并参与编辑:《黑格尔与自然哲学》(1998)、《黑格尔读者》(1998)、《黑格尔与艺术》(2007)、《黑格尔法哲学原理》(2008)、《黑格尔指南》(2011)。
关于译者
刘一,武汉人,哲学博士,武汉纺织大学教师,主要研究德国哲学,著有《无限性的变异: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的内容与结构》(博士论文)、《从教化到启蒙:论〈精神现象学〉精神章中“第二自我”的形成》(博士后出站报告),以及相关学术论文数篇。

内容简介


《黑格尔《逻辑学》开篇:从存在到无限性》是二十一世纪解读黑格尔《逻辑学》的一部经典著作。作者斯蒂芬·霍尔盖特将《逻辑学》视为黑格尔哲学中最为晦涩难懂的文本,称之为“一部牢牢封闭的书卷”。为了向读者打开这《黑格尔《逻辑学》开篇:从存在到无限性》,作者从近代康德哲学的问题焦点入手,采取开放性的态度,对一个多世纪以来黑格尔研究、特别是《逻辑学》研究的各种进路、各家观点进行了彻底的批判,对《逻辑学》由以产生的各种语言的、历史的、宗教的“解释学的前提”做了充分的说明,并且准确地定位了黑格尔的“逻辑学”和其“现象学”之间的关系。作者认为,应当把《逻辑学》视为一种揭示了思想之基本范畴和存在之基本结构的“无前提的思维”,放置在西方哲学传统本体论问题发展的广阔脉络之中。为了引发对黑格尔《逻辑学》更广泛的关注和兴趣,作者还典范式地对《黑格尔《逻辑学》开篇:从存在到无限性》的开篇章节——从“存在”到“无限性”范畴——做了鞭辟入里的文本评注和内容解读,其旁征博引、纵横捭阖丝毫不下于《黑格尔《逻辑学》开篇:从存在到无限性》其他部分。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子烈
    少有的逻辑学学习资料,译者是精神现象学国内少有的顶级专家之一,能翻译这样的大作,是我们这样爱好者的福音,世上好书不多,这个浮躁社会的热门书刊满天飞,充满了无知的铜钱味道。如果你是一位爱好读书,一辈子不读一遍逻辑学是一种人生遗憾。04-16
  • 羅北山
    翻譯工作造成的創傷性失憶已經讓我完全忘記了這本書的內容。所以有必要再讀一遍⋯⋯04-14
  • 独自退场
    有点啰嗦和重复,但也不是结构问题,霍老师文风似乎就这样(包括《黑格尔导论》),不过,对我来说,好!PP.200-201列出的对读《逻辑学》的五个要求,让我想起了我初学文学时十分喜爱而后来不再读的《为什么读经典》,其中,卡尔维诺为何谓(文学)经典列下了十二个定义。很不幸,这说明我确实仍在哲学门外,而这时我已经快满34岁了,真让人悲伤。当然,文学,十年(甚至要多得多)过去了,我也还是没有写出什么来,全是困惑,博尔赫斯说,“我已经快要七十岁了。我把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都贡献给了文学,不过我能告诉你的还是只有困惑而已。”(诗艺,P2)又十年,我才能拥有哲学困惑吗?到那时,如果我还在的话,我想把自己称为“上海布朗肖”(?)07-18
  • 非虛構
    #购于西西弗# 黑格尔在理念论中指出,作为直接存在的存开端,它是不确定的,本质上无规定的(康德所说的)物自体。它是一个未展开的宇宙。人们从直接给予开始,逐步把事物视作分化的某物。(黑格尔这称之为发展的特殊化阶段。)最后,在反思中,事物进一步发展成为存在,存在即直接、又间接,既同一,又有差异,既普遍,又特殊,个别也在反思中被认识。但是,必须通过从未分化的普遍到分化的特殊再到个别的过程去理解个别,才能认识到个别为何物。如果我们要理解各部分,必须把这个过程理解为整体。因此,对黑格尔来说,认识过程和被认识之物(即存在)的过程,最终是一回事。现实和理性可以互换。11-20
  • Ludwigsama
    霍尔盖特提供了与皮平完全不同的对黑格尔的解读:后者仅仅从规范性的层面理解黑格尔在逻辑学中对范畴的讨论(也就是说将范畴看做是思想应当遵循的某种原则,而逻辑学无非只是对这种应当的证成),这种对黑格尔的解释将其描述为了一个最为极端的关联主义者(对皮平来说,对象内在于关于这一对象的思想就意味着我们应当从后者出发,考虑后者如何在自关联中构建出对象)。相反,霍尔盖特恰恰肯定了黑格尔那里某种前批判的理智直观,它使得思想本身能够如对象(我们在这里应该忘掉对象一词构词上带给我们的一切暗示)所是的那样把握住后者。而另一方面,如其所是在黑格尔那里恰恰意味着在是的同时进入自否定与自规定的进程之中——后者完全内在于对象本身,而不能被看做是关联于其思想的一种效应。10-12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