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中国现代文学史》从“现代性追求”的角度切入,系统叙述了自1917年五四运动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这一历史时段的文学史,对这一时段中的文学现象、文学思潮、重要的作家作品等有非常深入独到的分析。参与《中国现代文学史》写作的5位作者,都是现代文学研究领域的重要学者。他们的共同参与为这段文学史呈现了一个相对客观而全面的面貌。 《中国现代文学史》是“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也是目前唯一被台湾地区大学中文专业采用为教科书的大陆相关专业教材。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闭关中,勿扰
    框架设计与“三十年”大同小异,论述部分整体观点也近乎一致,并无太多变动。多人合写的好处是每个人的文风都清晰可见,有对比自然就有差别了。大体,郜、吴所写多有才气,刘勇在萧红一节也算是荡开一笔了。赵树理章欲言又止貌似颇多无奈却又微言大义。孙犁一节貌似是一篇论文的一部分。孔写的最好玩。分配部分除了个人研究所长之外好像跟他们各自的性格也跟很契合,一点偏见。04-07
  • 凉茶
    终于看完了。其它的计划在学校完不成了。改签了明天回家!!!06-24
  • 冬月
    贴近主流话语的文学史,并没有多少新意。二三十年代合在一起,四十年代单论,以主要作家为纲,顺提文学思潮或流派。其实非常混乱。因为是多人合编,编写者只顾自己的部分,没有连贯的思路,作家或文学现象似乎是独立的,割裂感也由此而来。读文学史,我更在乎的是发展的内在理路和线索,很遗憾在这书中看不到。吴、郜的部分多有闪光点,也最值得读。看到评论里有人说孔庆东部分好,有些诧异。10-31
  • TheZoest
    和温儒敏风格不同,更加细节化,很是突出历史细节与矛盾性。07-26
  • 观伶
    感觉比《三十年》好读一些,喜欢一些作品分析语段,文学史阶段的划分也有特色,以1937年抗战爆发为界分为前后两期,“中国现代文学始终是以20世纪中国的命运为前提、为指归的”,就如夏志清所说的现代文学中感时忧国的特征。对比之下,还是更偏于《三十年》的阶段划分,抗战的爆发不是突然,阶段之间的过渡也是逐渐形成的,从启蒙文学、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再到抗战文学,现代性的时间观是20世纪中国文学常常切入的视角,有趣的是,不同的文学史都在强调现代性,然而也呈现不同的文学史景观。总会想到梁启超的“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小说中国”,小说建构中国,也想象中国,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这一流脉,便是如此。07-12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