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让•鲍德里亚(1929—2007),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作家,后现代理论的代表人物之一。在从事多年中学教师职业之后,从1960年代末开始在巴黎楠泰尔大学社会学系任教,1986年结束学院生涯,专心从事写作。他提出了激进的社会和政治理论,从前期对政治经济学和消费社会的批判,到后来对符号、媒介、拟象、新技术等构成的后现代世界的反思。主要著作有《物体系》《消费社会》《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生产之镜》《象征交换与死亡》《恶的透明性》《拟象与模拟》《完美的罪行》等。

内容简介

在后现代思想家鲍德里亚逝去十年多之后,人们仍在反思他的遗产。这本《恶的透明性》,基本补完了这位思想家的中文译作,成了这反思的一部分。它是鲍德里亚完成早期的理论奠基后的随笔作品,但比《冷记忆》系列更有组织。翻开这部书,读者首先注意到的还是作者从不缺少的话题性。以“恶”为题的本作,就像波德莱尔的《恶之花》一样无所忌惮,甚至将曾在68年风波后追逐各种意识形态的的法国一代人称作政治“易装癖”。如此比比皆是的惊世骇俗之论,却不是作者的目的。作者首先关心的,是这个当代世界:上世纪80年代末,大的政治动荡已经过去,然而核事故与恐怖主义种种未有的极端现象屡屡发作。如果说鲍德里亚从早期的《消费社会》开始一直切中时代的脉搏,那就是因为他对世界的新变化始终保持着惊奇。诚然,他是后现代理论家,有多本专著集中探讨某个概念,但在这部随笔中,他更是易读的思想家。随笔,不意味着轻松随意,它首先摆脱了形式的束缚,也更加慷慨,给出作者在某个话题上所能思考的一切。我们看到,鲍德里亚是如何面对世界的新事态,运用、提炼他的概念。因此这《恶的透明性》不乏深刻性,也一直多被引用。其中对克隆技术、人工智能的反思,还是能给我们启发。而且这些随笔,也不让我们迷失在“主体”、“他者”等概念的推演中,因为鲍德里亚作为理论家不仅言之有“理”,也一直做到了言之有“物”。同样思考着时代的读者,应该可以从本著得到许多线索。


让•鲍德里亚(1929—2007),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作家,后现代理论的代表人物之一。在从事多年中学教师职业之后,从1960年代末开始在巴黎楠泰尔大学社会学系任教,1986年结束学院生涯,专心从事写作。他提出了激进的社会和政治理论,从前期对政治经济学和消费社会的批判,到后来对符号、媒介、拟象、新技术等构成的后现代世界的反思。主要著作有《物体系》《消费社会》《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生产之镜》《象征交换与死亡》《恶的透明性》《拟象与模拟》《完美的罪行》等。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冬晴れ
    译后记详见:https://mp.weixin.qq.com/s/T3rsl3EgfT_el-hVyWZWNQ11-15
  • 十目果
    仔细摘完笔记还是重新标注一下。在目前阅读进度中思考了一下这本的定位,和《致命的策略》《论诱惑》《完美的罪行》联动阅读应该是比较合适的,四本之中这本最接地气,但关键的思路分布在另三本中。私以为可以以这本为入口和参照去理那三本的思路,最后返回重读。另有《沉默大众的阴影下》和《交流迷狂》是同主题基调的变奏。03-27
  • 一只大鱼
    一种内爆时代的危机话语,透明成为恶,成为病毒,差异消失,隐喻消失,狂欢之后是漠然,是无可逃避的客体的虚无。ps鲍德里亚真是到处金句……05-08
  • 于是
    论跨越各种界限,被弱化的当代世界。08-04
  • 溪山
    恶通过各种形式汇入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它也不再和善对立了,一方面鲍德里亚说西方世界失去了指认恶的能力,他举了伊朗霍梅尼的例子,但一方面他又指出西方社会依赖“恶”进行漂白,推广预防,讲述“善”。“恶”也是巴塔耶所说的那种“被诅咒的部分”,它是盈余后的耗损和狂欢,摒弃这种“恶”同时也带来了平庸和同质化的恐怖主义。02-07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