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美】娜塔莉亚・霍尔特(Nathalia Holt)

内容简介

★ 逆转录酶发现者、诺贝尔科普作家、《病毒星球》作者卡尔·齐默联合推荐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小包子
    生命究竟应该如何定义,其本质到底是什么。口罩元年九月的一天,"柏林病人"Timothy的话题再次浮过世人手机端公号里。多年+ART治疗,2007年Timothy在柏林接受特定骨髓移植,此后多年他一直是那个唯一被宣告彻底治愈了的Aids患者...时光倒流,1984年初美法科学家同时发现,AIDS患者其实是被一种逆转录病毒HIV感染。HIV,病毒界的特洛伊木马,其“繁殖”方式跟大多数生物体完成这项的方式正好相反...《柏林病人》叙述的就是Cure这个词从无到有的故事,近焦距细述Aids患者2位柏林病人和他们的医生。作者Nathalia Holt,HIV研究人员。精彩好读信息量满满的一本,阅自先晓app,推荐入实体书。09-11
  • 韧勉
    艾滋病的医疗旷日持久使得医疗工作者改变了过往对“治愈”的执念,探索出只要让病毒与患者稳定“共存”,也算是一种“有效”治疗,本书所提及的“柏林病人”就是指最初在柏林用“共存”疗法成功治疗的两位HIV携带者在医学科学发表成果中的代名词,第一位柏林病人的主治医师并非主治艾滋病的医生,从未使用“治愈”一词,且用了一种非常规疗法,但是让对方治愈了。比较神奇的在于第一位柏林病人被治愈后他的疗法并没有其他医生打算去复制,而是经过多次的不理解、不信任与学术层面的反复考究,让另一位柏林病人采取了相对科学的基因转录的方式最终使得病毒与之“和平共存”了。德国的医学界在这两个人之间,医学、伦理学、医患关系、国际政治等各种领域经历了诸多激烈争论与攻克难关,关于柏林病人的医疗案例变革了医学史对于人类与病毒关系的理解。09-20
  • 街角游记
    写得相当混乱而且啰嗦,其实作者可以不用那么强调病毒和细胞的机理的,我更加希望作者谈论医学和科学伦理上的问题。总而言之,这是一本简短的优秀的科普书,可以作为高中生物的课后读物。10-12
  • 璩白秋弋瞳
    论述有点乱,但这个题材很令人兴奋。两位“柏林病人”哈恩和布朗,尽管都达到了“功能性治愈”,但二者的经历却仿佛象征着医学界两条泾渭分明的道路:哈恩的给药和停药被研究者分别用来研究攻破艾滋病却无疾而终;布朗的基因“改造”和器官移植分别成为了研究者的契机和障碍。而在这一分歧之上,临床试验才真正构成了艾滋病治疗的天堑:化学药物因为毒性而折戟,生物疗法则意味着天价。哈恩和布朗如今的机遇仿佛也讽刺了这两条道路。然而希望从不曾消失,因为一代又一代的医学专家们奔赴在这条孤单而又光辉的方向上。CAR-T的出世岂不就是二十年曲折探索的回响?8.2。09-16
  • 不愿再吃
    在SH封城的特殊时期读完这本书,目前最大的感受在:人类既然都可以和HIV共存,为什么不能和新冠共存???!!!04-04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