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石守谦,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艺术及考古学博士,曾任台湾大学艺术史研究所所长、台北故宫博物院院长,现任“中研院”历史语言所研究员。着力从文化史角度探讨画史风格与文化环境的关系,主要著作《风格与世变》、《从风格到画意:反思中国美术史》、《移动的桃花源:东亚世界中的山水画》,并主编《大汗的世纪:蒙元时代的多元文化与艺术》,另有学术论文多篇。近年主持“移动的桃花源——10至16惜纪山水画在东亚的发展”项目,主张以东亚作为一整体,来对中、日、韩三国的山水画发展进行全盘观察,特别注意三区域间的互动现象。

内容简介

《移动的桃花源》为三联书店第十届战略联席会定制版。《移动的桃花源》为近年来石守谦教授主持“东亚文化意象之形塑”课题的成果之一,试图在中国美术史的传统叙述之外,寻求一个更大的东亚文化的视野。山水画向来被视为中国艺术对世界文明的特有贡献,其对自然所表现的尊崇与不断企求回归的态度,配合着绘画形象的展示,被认为 呈现了一种“西方所无”的精神图象,甚至是“东方文明”的代表。《移动的桃花源》以更审慎的态度,尝试在理念、知识、人物与绘画相关物品等不同层次的往来移动中,重新评估关于中国山水画论述的有效性。

山水画起源于中国,后逐渐为韩国、日本所接受,在拥有共同理念和传统的基础上,又延展出各具特色的在地文化。比如“净土”“桃花源”等理想之境,在将理念付诸笔端,加以形象描绘的过程中,都与各国当地文化传统相结合,不断被再创作与辗转流传,生发出各种变种,塑造出既可相通但又面貌各异 的文化意象,其间故事,颇值玩味。这种具有高度共享性的传统文化意象,正可以增进现代东亚国家之间的相互沟通与了解,寻求一个更大的东亚文化的视野。 书名“移动的桃花源”——意指10至16世纪山水画在东亚的传播与发展。在这几个世纪当中,山水画发展成为东亚文化世界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艺术类型。作者以此为切入点,将之视为研究中、日、韩等东亚国家之间文化互动的考察对象。


石守谦,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艺术及考古学博士,曾任台湾大学艺术史研究所所长、台北故宫博物院院长,现任“中研院”历史语言所研究员。着力从文化史角度探讨画史风格与文化环境的关系,主要著作《风格与世变》、《从风格到画意:反思中国美术史》、《移动的桃花源:东亚世界中的山水画》,并主编《大汗的世纪:蒙元时代的多元文化与艺术》,另有学术论文多篇。近年主持“移动的桃花源——10至16惜纪山水画在东亚的发展”项目,主张以东亚作为一整体,来对中、日、韩三国的山水画发展进行全盘观察,特别注意三区域间的互动现象。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耀明
    导论很精彩读得血脉喷张,正文部分偏向于对东亚三国山水画风格的描述,至于对三国之间的关系和相互影响的论述弱了一点,且多猜测和大跨度的推断,难免流于牵强。算是作者自己构建出来的一个线索,一种“意象”。06-14
  • 5555FF
    从桃花源意向入手,对比了三个国家对于桃花源的不同塑造。对待风景的不同塑造方式又牵扯到对风景的观看问题。画、技法和意象的传播又连接到人。研究的涉及范围很广,在书中提到的“在地化”概念很有意思,以在地化这种视角去看山水画意象的分布可能有新的想法。05-04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