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罗兰·巴尔特,法国著名结构主义文学理论家与文化评论家。其一生经历可以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媒体文化评论期(1947-1962)、高等研究院教学期(1962-1976),以及法兰西学院讲座教授期(1976-1980)。他和存在主义大师萨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国文学思想界前后 辉映,并被公认为蒙田以来法国最杰出的散文大家之一。

内容简介

1966年,罗兰·巴尔访问日本。此后,他又两次到访东京。对巴尔特而言,日本之旅充满想象、体验以及愉悦。“我得到了一种完美的、强烈的、既深沉又微妙的快乐。”在1970年成书的《符号帝国》中,巴尔特把日本人生活的诸多方面均看做是日本文化的各种符号——语言、膳食、游戏(柏青哥 )、城市、文具店、诗歌(俳句),甚至眼皮,这些“能指符号”背后都有着丰富的意义。在巴尔特看来,日本文化现象的精髓便是具有禅宗意味的空无性。追随巴尔特独特的思想脉络,在全书26篇随笔式的叙述中,读者不仅可以领略巴尔特作品中鲜有的文学格调,体会苏珊·桑塔格所说的“巴尔特也是位唯美主义理想者”,也可以对日本社会及其背后的文化本质有崭新的认识。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mumudancing
    太好玩了,和本雅明《巴黎,19世纪的首都》可以放在一起读。一东一西,把具象平常的事物抽象解构后再重新组合,这平凡的世界都成了画。07-11
  • Alexia
    焦桐在《围“锅”的情趣》里写道:罗兰巴特旅行日本时惊艳于寿喜烧,认为这种锅结合了制做、食用,可以没完没了地做,又可以没完没了地吃,产生自我重述(to repeat itself)。这些生料端出来,像一幅荷兰画,带着鲜丽的质感。当食材逐一下锅,原来的颜色、形状忽焉都变成红棕色,变得柔软,还没开始吃,眼睛就先经历了一场菜肴之旅。对这位符号学大师来讲,寿喜烧确实充满了符号指涉。首先,寿喜烧没有一个中心,亦无主次之别,每一种食物都是对另一种食物的装饰。以西方人的饮食习惯,根本分不清哪种菜要先吃,哪种菜后吃,就像一篇连绵不断的文本。我读巴特的书,兴味盎然,却不免怀疑,他哪里是在吃寿喜烧,他是在吃符号吧。11-22
  • 艾克君
    巴特将日本解读为一个文本,而不是一种对东方的西方式诊断。更重要的是,他将日本解读为一个最终不可读的,超越于传统解读试图达到的恢复稳定、有限意义之外的文本——没有至高无上的所指固定住符号的链条,没有根本性基础——这使得符号极其微妙、自由地绽放。10-14
  • 江海一蓑翁
    法国学者罗兰.巴特一本非常精彩的小书,借助于他在日本的实地生活经历和田野调查素材,将日本文化中的诸多重要符号,一一给予准确而精妙的阐释。既是一本西方关于日本文化研究的重要著作,又能够管窥巴特的符号学研究方法与思想心得。值得推荐。04-05
  • 亜空
    蛮喜欢他对俳句的冷峻态度:无起源的光芒游戏、没有起源的复制、没有起因的事件、没有本人的记忆、没有维系的言说、一个让人放心的谓词游戏。(虽然说这么多不如周作人一句翻多就没味了,不论内容,法国黑话就是很带劲)01-19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