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马库斯·李·汉森(Marcus Lee Hansen,1892–1938),美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哈佛大学博士,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历史学教授,美国移民史研究的先驱,挪威裔美国历史协会编辑委员会成员,1941年美国普利策历史奖得主,在美国移民史和欧洲移民史研究领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论文《第三代移民问题》中,他首次提出“第三代移民兴趣准则”即“儿子想忘却的正是孙子想铭记的”。移民第二代往往拒绝移民第一代的宗教信仰,以此融入美国主流社会,但在移民第三代身上,这些宗教信仰又复兴了,但仅限于种族身份。这就是著名的“汉森法则”。译者简介陈晞,女,汉族,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就职于湖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澳大利亚悉尼大学访问学者,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访问学者。国际文学伦理学批评协会会员,中美诗歌协会会员。主要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比较文学、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翻译。

内容简介

《大西洋移民:1607—1860》是著名移民史专家马库斯·李·汉森教授的主要作品之一,获得1941年的普利策历史奖。与大多数移民史专家不同,马库斯·李·汉森教授站在欧洲而非美国的立场研究移民问题:农耕形式和土地所有权的改变、工业的兴起、自然灾害、政治压迫、宗教歧视及移民机构的强制政策等因素交织在一起,是如何导致移民潮形成的?科学技术的发展为移民潮的形成提供了哪些可能?为了设计航行路线,当时的人们为什么宁愿倾尽所有?美国作为人们向往的乐土,为何会出现移民低潮?为什么美国政府时而积极推动时而有意阻碍移民进程?总之,《大西洋移民 1607-1860》以史诗般的风格再现了17世纪到19世纪欧洲主要国家的平民移民美国的波澜壮阔历史。

《芝加哥论坛报》:“不了解移民史,无以了解美国史;要想搞懂美国史,首先要弄清楚移民史。”

《美国历史评论》:“马库斯·李·汉森教授向我们解释了一个鲜为人知的规律:一部美利坚史就是一部移民史。”

哈佛大学博士

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历史学教授

美国移民史研究先驱

马库斯·李·汉森作品

《大西洋移民 1607-1860》获得1941年普利策历史奖

《芝加哥论坛报》

《美国历史评论》

隆重推荐

1815年美英战争结束带来的和平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迁徙运动铺平了道路。当年,一位报纸评论员对欧洲农民满怀憧憬地坐上大篷车,兴高采烈地启程前往新大陆惊诧不已,声称“移民是一种自杀行为,因为迁徙将人与生活曾给予他的所有东西彻底分离开来,只剩下动物生存的基本需求”。每位作家都在自己的作品中反复提到移民话题,认为自己有义务提醒想要移民的人,不要草率做出决定,不要以已知换未知。在广袤的田野上,年轻人结伴劳作。公墓里安息的父辈和祖先给他们带来无形的安全感,远处教区教堂的塔尖让人心安。在由家庭与朋友构成的社区里,到处是从小认识的人。大家同甘共苦,熟悉的人际关系让人们对未来充满安全感。为了在遥远的北美洲有一幢更大的房子,为了一个不确定的未来,欧洲移民放弃了很多有利条件,这样做明智吗?

然而,感情并不是将移民与家乡联系在一起的唯一纽带。譬如,在一个村庄,村民们每年有两次到集镇赶集的机会,却不了解集镇之外的世界是什么样的。在集市上,村民们会看到一些新面孔,听陌生人讲不同的方言,跟与自己的风俗习惯、行为举止截然不同的人做买卖。只有回到熟悉的同乡中间,他们才倍感轻松。诚然,一些村民会离开家乡走南闯北。一个去过意大利的金匠和一个到过瑞士的造车工人向村民们讲述自己的漫游之旅,展示给村民们另一个惊奇的世界。在新世界,人们的着装、语言甚至宗教信仰完全不同。设想,在欧洲是这样一番情形,那么在美国—一个地处浩瀚无垠的大西洋彼岸的神秘国家,不应该更是如此吗?但对大多数人来说,“留下来,创造繁荣”不仅是《圣经》中的一句箴言,还是人们通过丰富经验达成的共识。在一次次踯躅着踏上隔海相望的未知大陆后,这种共识愈加坚定。

除了对家乡的依恋和对未知大陆的恐惧,交通运输方面的困难也是影响移民的重要原因。铁路和蒸汽船成为移民的主要交通工具后,也成了“承运移民”的专用词,总是让人回想起过去的时光。当时,移民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和资源。由于没有其他运输工具,移民只能背着行囊上路,在每个教区的边界都被视为可疑人。人们怀疑这些背着行囊的人动机不纯,只有经过仔细检查才让他们通行。无论在客栈还是在路边,总有人监视这些人,直到他们到达一个新教区,受到新一轮盘问。当移民进入城市,城门口站立的卫兵会检查他们的背包里有没有违禁品。此外,即使行囊简单,每经过一个边界,官吏都会向他们征收行李税。好几个星期,甚至好几个月,这些人风餐露宿,向遇到的每一个水手询问有没有前往北美洲的船,恳求船长在船舱里给自己一席之地。有时,只要能上船,他们可以在船上免费做工。

《大西洋移民 1607-1860》初版于1940年

马库斯·李·汉森(Marcus Lee Hansen,1892–1938),美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哈佛大学博士,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历史学教授,美国移民史研究的先驱,挪威裔美国历史协会编辑委员会成员,1941年美国普利策历史奖得主,在美国移民史和欧洲移民史研究领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论文《第三代移民问题》中,他首次提出“第三代移民兴趣准则”即“儿子想忘却的正是孙子想铭记的”。移民第二代往往拒绝移民第一代的宗教信仰,以此融入美国主流社会,但在移民第三代身上,这些宗教信仰又复兴了,但仅限于种族身份。这就是著名的“汉森法则”。

译者简介

陈晞,女,汉族,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就职于湖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澳大利亚悉尼大学访问学者,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访问学者。国际文学伦理学批评协会会员,中美诗歌协会会员。主要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比较文学、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秀逗君
    还不错,至少是知道了原来全球跑路的唯一原因就是穷,亘古不变,最早的美国梦,靠土地承载。美国梦的起点,是能吃饱。另外,如果想深究移民史,这本书做不到,美国各州社会风格的形成,与移民史是大有关系的,这本书感觉就是卡在当中间的一本书,向前追溯缺历史,向后延伸无推荐读物。04-15
  • 红心柚子
    欧洲人民移民美洲的事……算美国史吧,移民有好几波,前一波抵制后一波,此外这个大西洋移民和大西洋奴隶贸易的时间基本是重合的,有空我再去看看别的书串联一下。02-18
  • 喵星人驻地球
    马库斯·李·汉森,美国历史学家,1941年凭借本书获得了普利策历史奖。作为丹麦移民的后裔,作者1892年生于威斯康辛,先后在爱荷华中央学院获得学士学位,爱荷华大学获得硕士学位和哈佛大学获得博士学位,1928-1938在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尚佩恩分校担任助理历史教授和历史教授。作者主要研究美国移民历史,除了这本书,还出版了《美国历史上的移民》《斯内灵堡1819-1858》《爱荷华福利运动》《美国与加拿大的民族融合》等著作。这本书出版于作者去世之后,并且得到了哈佛大学历史教授老阿瑟·施莱辛格的修改润色。11-11
  • 美汁源
    被称为“种族大熔炉”的美国是个典型的移民国家,其移民历史最早可追溯到1620年。近400年来,美利坚民族已成为由100多个民族组成的混合体,移民们怀着各自的梦想,远涉重洋来到这片理想中的土地,美国移民历史中,出现的几次大的移民潮就是很好的说明。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是移民造就了美国,是移民发展和改变了美国。10-17
  • 雕刻时光
    美国的诞生就是欧洲通过远渡大西洋移民过去而得,新生的美国、北美洲。站在欧洲的立场研究美国移民问题,农耕形式和土地所有权的改变、工业的兴起、自然灾害、政治压迫、宗教歧视及移民机构的强制政策等因素交织在一起,导致移民潮形成。科学技术的发展为移民潮的形成提供了可能。美国作为人们向往的乐土,为何会出现移民低潮?为什么美国政府时而积极推动时而有意阻碍移民进程?想要从源头了解美国的,一个一个的移民才是基础。10-28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