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英] 费伊•邦德•艾伯蒂(Fay Bound Alberti)

内容简介

孤独,21世纪的流行病?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赫恩曼尼
    疫情隔离期间翻译的,一部有点学术的“孤独之书”,作者在文学和社会之间开辟出一条艰难的路,想要以此探讨孤独究竟给个人带去了什么,社会又以孤独为名剥夺了什么。很喜欢其中论述“孤独的身体性”的部分,它让我们看到我们自己——那么渺小的人,与人、与事、与地点、与记忆之间的密切关联——它让我们生发出一种意愿:在这个孤岛社会里坚韧自如地生活。04-25
  • 赫拉扎德
    阅读起来的抽象感觉就像是卷起一张薄饼,从四周慢慢扯起薄饼的边角,从边缘向内围攻,最终将隐秘的孤独、独处、孤单一口气吞吃下去,于是现代社会之中人人如鲠在喉,但又难以宣之于口。若要开出良方,便唯有存在主义可以救赎孤独,每个人类个体都在面对着同样的“独自生”,到“独自死”,然而“从生到死之间的价值,唯有信任与爱。”06-11
  • 宫保鸡丁
    少量摄取的孤独也许有利于自省与创作,但身处人群的慢性孤独不仅可能危害身心健康,还是一个社会的隐患,遗憾的是关于这点,我们有了很多体验,却少有勇气谈论。这本关于孤独的传记谈到了青少年、恋爱中的人、寡居者、难民、老年人的孤独,作者回到历史与语言,重新发现孤独之于人类的意义,这本书好就好在它提出了真正值得思考的问题。04-25
  • 秉存
    在期末作业的重负间隙下读完了。喜欢讲西尔维娅·普拉斯的那一章,孤独从“自我的模糊内核而来——就像是一种血液病”,“一个无脸人”。或许这是跨学科的一次实践,但广阔的代价不该是肤浅。就像好几篇课文/圆圈要“群文阅读”,别只剩下交叉的那一小部分。关于孤独的饥饿与寒冷,《诗经》里分别有“彼君子兮,噬肯适我?中心好之,曷饮食之?”“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但我在浪费生命的期末作业与被折磨得精疲力尽的肠胃疾病下感知的孤独,并不是饥饿,而是像要炸裂的饱胀。人需要“有意义的联结”,总让我想起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人真是依存于“意义”的生物啊。身体是自我与世界的交汇,情感是精神与身体的中点,凭借记忆与讲述——don’t to understand, but to feel.06-26
  • ly的读享生活
    学斋精英研究。第八章《喂养饥饿:物质与我们孤独的身体》,卡夫卡《饥饿艺术家》的这段阐释特别精彩。假使我们把“被观看却从未被看见”这种状态扩展开来,这可能是对我们当下的孤独最到位的形容。我们一直在追求“被看见”,但我们得到的更多的是“被观看”。作者对于诸多文本的占据和解析无疑是独到的,不过有时沉迷文学性的分析,在叙述上的现实性有所漂移。因为这是一个相当现实的议题,我期待看到一些社会调查方面的更鲜活的当下的故事。06-13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