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简介

反思经济学两百多年来的演化,就方法论而言,其实是围绕逻辑与历史的紧张关系展开的,历代经济学家都无法摆脱这个议题——经济学方法究竟是逻辑的还是历史的?

面对当下的真实世界,经济学需要解决内部的叙事冲突,究竟是坚持二百年来的主流——均衡分析的逻辑视角,还是引入演化分析的历史视角?

只有演化而非静态框架,才能容纳创新。由此,我们又该如何想象面向未来的经济学乃至社会科学的发展?

汪丁丁教授从思想史视角反思经济学及其历史已近十年,他认为,逻辑叙事与历史叙事的冲突和相辅相成实为“经济学思想史”这一原创学科贯穿始终的主题,他的方法论理想就是希望有一套逻辑与历史的分析框架。而未来的经济学必然是跨学科的存量经济学,融入社会科学以为公共政策提供理论基础。

不同于初版于2008年面向本科生的《经济学思想史讲义》,本书脱胎于作者近6年来为研究生班讲授的“经济学思想史”讨论课程,内容不再围绕经济学中的几大核心观念,而是直面现代经济学的本质冲突,呈现对方法论的深入省思和未来展望。书中叙事结合了汪丁丁教授的许多人生感悟,配以心智地图为主的创新性教学法,希望能够以此达到他心目中“教育”的目的——令学生们与自己的中年和老年相遇。

汪丁丁

中国著名经济学家。1953年生于沈阳,成长于北京,祖籍浙江淳安。北京师范学院数学系理学学士(1981)。中国科学院系统科学研究所数学与控制理论专业理学硕士(1984)。美国夏威夷大学经济系经济学博士(1990)。

曾任教于香港大学和德国杜伊斯堡大学。现为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浙江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学教授及浙江大学跨学科社会科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席,东北财经大学行为与社会科学跨学科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席,并担任《财经》《新世纪周刊》及“财新传媒”学术顾问。

著作包括《经济学思想史讲义》《制度分析基础讲义》《行为经济学讲义:演化论的视角》《市场经济与道德基础》《新政治经济学讲义:在中国思索正义、效率与公共选择》等20多种。教学研究广泛涉及经济学思想史、制度分析基础、行为经济学、新政治经济学、演化社会科学等重要的前沿学科领域。

作品目录

  • 序言
  • 一、 这部讲义贯穿始终的主题
  • 二、 丁丁“月报”[2015年1月]
  • 三、 关于教学方法的引言
  • 第一讲 经济学思想史概说
  • 一、 重要的是观念本身,而不是阐述观念的人
  • 二、 核心参考文献介绍
  • 1. 反思经济学的历史
  • 2. 经济史与经济思想史
  • 3. 何为“经济学思想史”文献?
  • 三、 课程思路概述
  • 第二讲 长期史视角下的经济学及其核心议题
  • 一、 思想史方法:历史情境与重要性感受
  • 二、 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及核心议题
  • 1. 中世纪晚期:从人文主义到古典经济学
  • 2. 坎蒂隆:经济学的开端
  • 3. 李嘉图:抽象逻辑与一般均衡的思路
  • 4. 斯拉法:典型的一般均衡经济学
  • 5. 李嘉图与斯密:方法差异
  • 6. 从古诺到边际革命
  • 附录:奥地利学派经济学的历史背景和主要议题[2003]
  • 第三讲 德国历史学派对东亚各国现代化思想的影响
  • 一、 德国历史学派
  • 1. 坎蒂隆的经验主义思路
  • 2. 李斯特的政治经济学使命
  • 3. 罗雪尔的历史学派宣言
  • 二、 历史学派对东亚各国现代化的影响
  • 1. 东亚各国现代化初期的历史情境
  • 2. 无政府主义思潮的传播
  • 3. 历史学派的思想资源
  • 三、 以“幸福”为主题的学期论文示例
  • 附录一:民主的要素及其文化表达[2007]
  • 附录二:关于我们人类的下一个一千年——读《塞莱斯廷预言》
  • 第四讲 经济学的开端原创的经济学家与经济学的原创议题
  • 一、 作为“文化现象”的创造性活动
  • 二、 首位原创性经济学家:威廉·配第
  • 1. 从抽象上升到具体
  • 2. 配第的传奇人生
  • 3. 社会科学方法:从培根到霍布斯
  • 4. 从微观体验想象宏观秩序
  • 5. 土地与劳动的比价问题
  • 三、 存量经济学:弗里德曼与威克斯蒂德
  • 附录:中国需要什么样的经济学?[2008]
  • 引论:中国“文化—经济—政治”转型期的界说
  • (一) 中国社会转型期经济行为的特征
  • (二) 转型期中国经济学的理论特征
  • (三) 趋于演化社会理论的经济学
  • 简短的结语
  • 第五讲 连续性、不确定性与断裂
  • 一、 马歇尔的连续性假设
  • 二、 同一性与涌现秩序
  • 1. 诺齐克的同一性问题
  • 2. 涌现秩序的表达问题
  • 三、 熊彼特的“断裂”问题
  • 1. 不连续性的社会科学涵义
  • 2. 断裂现象的数学表达
  • 附录一:“连续性假设”的社会科学涵义[1996]
  • 引言
  • 一、 “A=A”所包含的连续性假设
  • 二、 演进认识论所包含的连续性假设
  • 三、 连续性假设的社会科学涵义均衡
  • 结语
  • 附录二:质与内涵的永恒绵延
  • 附录三:演化——不确定性与创造[2008]
  • 附录四:面向综合的时代[1997]——兼评《复杂》
  • 附录五:新政治经济学与中国社会变迁[2006]——写给中国的作者与读者
  • 引言
  • 一、 新政治经济学解释的若干特征
  • 二、 中国社会变迁的若干特征
  • 结语
  • 附录六:愚民政策与社会动乱[2006]
  • 附录七:贝克尔提出的市场需求向上倾斜的例子[2002]
  • 第六讲 涌现秩序,逻辑与历史,理论与现实的关系
  • 一、 逻辑与历史的统一视角
  • 1. 理论与现实之间的关系
  • 2. 涌现秩序
  • 二、 马歇尔《经济学原理》目录浏览
  • 1. 上卷
  • 2. 下卷
  • 3. 介于理论与现实之间
  • 三、 许茨:基于常识建构社会科学理论
  • 附录一:涌现秩序的表达困境[2013]
  • 附录二:哈耶克“扩展秩序”思想初论[1996]
  • (一) 人类合作的扩展秩序
  • (二) 命题一:演进理性与哲学阐释学是一致的
  • (三) 命题二:超个人的秩序是个人自由、社会稳定与经济繁荣的基础
  • 附录三:论“扩展秩序”与制度创新——兼与崔之元、昂格先生商榷
  • (一) 引言
  • (二) 资本主义的实质是什么?
  • (三) 关于崔之元先生,昂格与崔之元先生两文章的一些疑问
  • (四) 关于制度创新的一般过程的疑问
  • (五) 结语
  • 附录四:谈谈企业家精神[1992]
  • 第七讲 怀特海《思维方式》
  • 一、 怀特海与过程哲学
  • 二、 《思维方式》前五讲段读
  • 1. 目录与序言
  • 2. 第一讲:重要性
  • 3. 第二讲:表达
  • 4. 第三讲:理解
  • 5. 第四讲:视域
  • 6. 第五讲:过程之形式
  • 三、 结语:“一般均衡”稳态如何转型
  • 附录:文字的代价[2008]
  • 第八讲 不动点定理,未来的社会科学,比较社会过程分析
  • 一、 不动点定理
  • 二、 感受—表达—理解
  • 三、 比较社会过程分析
  • 附录一:严肃新闻的社会条件[2007]
  • 附录二:何谓“新闻敏感性”?[2011]
  • 附录三:智识与豁达——未来十年政治领袖的品质[2007]
  • 附录四:探讨转型期中国社会的社会科学研究框架[2011]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附录五:知识、秩序、悟性浅说[2007]——一份不断重写的读书笔记
  • (一) 知识
  • (二) 秩序与悟性
展开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