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简介

Oracle 12c数据库是 Oracle公司最新推出的旗舰级数据库系统。本书全面、详细地讲解了 Oracle 12c数据库管理技术,是学习 Oracle数据库管理的实用教材。 全书共分 24章,通过近千个范例详尽讲解了 Oracle 12c数据库体系结构、安装与卸载、各种数据库对象、 PL/SQL语言、数据库备份与恢复、用户与系统管理等技术。书中每章的内容不但概念清晰、操作步骤明了、示例丰富,而且更侧重于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

本书适合 Oracle数据库初学者以及初级 Oracle数据库管理员使用,也适合作为 Oracle数据库管理技能培训用书。

作品目录

  • 前 言
  • 第1章 ◄Oracle数据库基础知识►
  • 1.1 什么是关系数据库
  • 1.1.1 关系数据库模型
  • 1.1.2 关系数据模型的创始人
  • 1.2 Oracle数据库发展简史
  • 1.2.1 公司之初
  • 1.2.2 Oracle数据库的发展历程
  • 1.3 数据库RDBMS
  • 1.4 SQL语言简介
  • 1.4.1 SQL语言概述
  • 1.4.2 SQL语句
  • 1.5 本章小结
  • 第2章 ◄Oracle 12c数据库初体验►
  • 2.1 安装数据库的环境要求
  • 2.2 Windows环境下Oracle 12c的安装步骤
  • 2.3 SQLPLUS工具以及SCOTT用户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数据库的启动与关闭►
  • 3.1 启动数据库
  • 3.1.1 数据库启动过程
  • 3.1.2 数据库启动到NOMOUNT状态
  • 3.1.3 数据库启动到MOUNT状态
  • 3.1.4 数据库启动到OPEN状态
  • 3.2 关闭数据库
  • 3.2.1 数据库关闭过程
  • 3.2.2 数据库关闭的几个参数及其含义
  • 3.3 Quiesce与Suspend数据库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Oracle数据库体系结构►
  • 4.1 Oracle体系结构概述
  • 4.2 Oracle数据库体系结构
  • 4.2.1 Oracle服务器和实例
  • 4.2.2 Oracle数据库的物理结构(文件组成)
  • 4.2.3 Oracle数据库参数文件和密码文件
  • 4.3 数据库连接(connection)与会话(session)
  • 4.3.1 数据库连接(connection)
  • 4.3.2 会话(session)
  • 4.4 Oracle数据库的内存结构
  • 4.4.1 共享池(shared pool)
  • 4.4.2 数据库高速缓冲区(database buffer cache)
  • 4.4.3 重做日志高速缓冲区(redo buffer cache)
  • 4.4.4 大池(large pool)和Java池
  • 4.4.5 流池(streaming pool)
  • 4.4.6 PGA(进程全局区)和UGA(用户全局区)
  • 4.4.7 如何获得内存缓冲区的信息
  • 4.5 Oracle服务器进程和用户进程
  • 4.6 Oracle数据库后台进程
  • 4.6.1 系统监控进程(SMON)
  • 4.6.2 进程监控进程(PMON)
  • 4.6.3 数据库写进程(DBWR)
  • 4.6.4 重做日志写进程(LGWR)
  • 4.6.5 归档日志进程(ARCH)
  • 4.6.6 校验点进程(checkpoint process)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SQL语言概述►
  • 5.1 SQL语句的分类
  • 5.2 SQL的查询语句
  • 5.2.1 SELECT语句的语法及书写要求
  • 5.2.2 简单查询
  • 5.2.3 特定的列查询
  • 5.2.4 WHERE子句
  • 5.2.5 列标题的默认显示格式
  • 5.2.6 在SQL语句中使用列的别名
  • 5.2.7 算数运算符及其使用
  • 5.2.8 DISTINCT运算符
  • 5.2.9 连接(contatenation)运算符及使用
  • 5.3 书写规范
  • 5.4 单行函数
  • 5.4.1 字符型单行函数
  • 5.4.2 数字型单行函数
  • 5.4.3 日期型单行函数
  • 5.5 空值(NULL)和空值处理函数
  • 5.5.1 什么是空值
  • 5.5.2 NVL函数和NVL2函数
  • 5.5.3 NULLIF函数
  • 5.5.4 COALESCE函数
  • 5.6 条件表达式
  • 5.6.1 CASE表达式
  • 5.6.2 DECODE函数
  • 5.7 分组函数
  • 5.7.1 AVG和SUM函数
  • 5.7.2 MAX和MIN函数
  • 5.7.3 COUNT函数
  • 5.7.4 GROUP BY子句
  • 5.7.5 分组函数的嵌套使用
  • 5.7.6 HAVING子句
  • 5.8 数据操纵语言(DML)
  • 5.8.1 INSERT语句
  • 5.8.2 UPDATE语句
  • 5.8.3 DELETE语句
  • 5.9 本章小结
  • 第6章 ◄数据字典►
  • 6.1 数据字典中的内容
  • 6.2 使用和操作数据字典视图
  • 6.3 数据字典视图分类
  • 6.4 使用数据字典视图
  • 6.5 动态性能视图及使用
  • 6.6 本章小结
  • 第7章 ◄网络配置管理►
  • 7.1 Oracle的网络连接
  • 7.2 服务器端监听器配置
  • 7.2.1 动态注册
  • 7.2.2 静态注册
  • 7.2.3 连接测试
  • 7.2.4 监听程序管理
  • 7.3 客户端配置
  • 7.3.1 本地命名
  • 7.3.2 简单命名
  • 7.4 Oracle数据库服务器支持的两种连接方式
  • 7.4.1 服务器进程
  • 7.4.2 共享连接
  • 7.4.3 共享连接涉及初始化参数
  • 7.4.4 共享连接的工作过程
  • 7.4.5 共享连接的配置
  • 7.4.6 共享连接的一些问题
  • 7.4.7 专有连接
  • 7.5 数据库驻留连接池
  • 7.5.1 DRCP的工作原理
  • 7.5.2 如何配置DRCP
  • 7.6 本章小结
  • 第8章 ◄内存管理►
  • 8.1 内存架构
  • 8.1.1 PGA概述
  • 8.1.2 SGA概述
  • 8.1.3 UGA概述
  • 8.2 内存管理
  • 8.2.1 配置内存组件
  • 8.2.2 SGA与PGA的自动调整
  • 8.2.3 限制PGA的大小
  • 8.2.4 配置数据库智能高速缓存
  • 8.3 本章小结
  • 第9章 ◄用户管理和资源文件►
  • 9.1 创建用户
  • 9.1.1 初试新用户的创建
  • 9.1.2 创建用户语法及参数含义
  • 9.1.3 改变用户参数
  • 9.2 删除用户
  • 9.3 用户和数据库模式
  • 9.4 用户管理中的重要文件——概要文件
  • 9.4.1 什么是概要文件
  • 9.4.2 资源管理和口令管理概要文件的使用步骤
  • 9.4.3 使用概要文件管理会话资源
  • 9.4.4 口令管理参数以及含义
  • 9.4.5 创建口令管理的概要文件
  • 9.5 修改和删除概要文件
  • 9.6 本章小结
  • 第10章 ◄控制文件和数据库启动►
  • 10.1 控制文件和数据库启动概述
  • 10.2 如何获得控制文件的信息
  • 10.3 控制文件的内容
  • 10.3.1 控制文件中所存的内容
  • 10.3.2 如何查看控制文件中所存内容的记录信息
  • 10.4 存储多重控制文件
  • 10.4.1 多重控制文件
  • 10.4.2 移动控制文件
  • 10.4.3 添加控制文件
  • 10.5 备份和恢复控制文件
  • 10.5.1 控制文件的备份
  • 10.5.2 控制文件的恢复
  • 10.6 本章小结
  • 第11章 ◄重做日志管理►
  • 11.1 Oracle为何引入重做日志
  • 11.2 读取重做日志文件信息
  • 11.2.1 v$log视图
  • 11.2.2 v$logfile视图
  • 11.2.3 判断是否归档
  • 11.2.4 设置数据库为归档模式
  • 11.3 重做日志组及其管理
  • 11.3.1 添加重做日志组
  • 11.3.2 删除联机重做日志组
  • 11.4 重做日志成员及维护
  • 11.4.1 添加重做日志成员
  • 11.4.2 删除联机重做日志成员
  • 11.4.3 重设联机重做日志的大小
  • 11.5 清除联机重做日志
  • 11.6 日志切换和检查点事件
  • 11.7 归档重做日志
  • 11.8 本章小结
  • 第12章 ◄管理归档日志►
  • 12.1 归档模式
  • 12.2 设置归档模式
  • 12.3 设置归档进程与归档目录
  • 12.4 维护归档目录
  • 12.5 本章小结
  • 第13章 ◄表空间与数据文件管理►
  • 13.1 Oracle数据库的逻辑结构
  • 13.2 表空间的分类以及创建表空间
  • 13.3 表空间磁盘管理的两种方案
  • 13.3.1 数据字典管理的表空间磁盘管理
  • 13.3.2 本地管理的表空间磁盘管理
  • 13.4 创建表空间
  • 13.4.1 创建数据字典管理的表空间
  • 13.4.2 创建本地管理的表空间
  • 13.4.3 创建还原表空间
  • 13.4.4 创建临时表空间
  • 13.4.5 默认临时表空间
  • 13.4.6 创建大文件表空间
  • 13.5 表空间管理
  • 13.5.1 脱机管理
  • 13.5.2 只读管理
  • 13.6 表空间和数据文件管理
  • 13.6.1 修改表空间大小
  • 13.6.2 修改表空间的存储参数
  • 13.6.3 删除表空间
  • 13.6.4 迁移数据文件
  • 13.6.5 数据字典和本地管理的表空间
  • 13.7 本章小结
  • 第14章 ◄UNDO表空间管理►
  • 14.1 引入还原段的作用
  • 14.2 还原段如何完成读一致性
  • 14.2.1 Oracle如何实现读一致性
  • 14.2.2 读一致性的进一步复杂化分析
  • 14.2.3 读一致性的具体步骤
  • 14.3 还原段的实例恢复与事务回滚
  • 14.4 UNDO SEGMENT的选择算法
  • 14.5 讨论undo_retention参数
  • 14.6 还原段分类
  • 14.7 Oracle的自动还原段管理
  • 14.8 创建还原表空间
  • 14.9 维护还原表空间
  • 14.10 切换还原表空间
  • 14.10.1 UNDO表空间切换示例
  • 14.10.2 UNOD表空间切换涉及的状态
  • 14.10.3 删除UNDO表空间示例
  • 14.11 临时UNDO
  • 14.12 dba_undo_extents数据字典
  • 14.13 本章小结
  • 第15章 ◄事务(Transaction)►
  • 15.1 Oracle事务的由来
  • 15.2 什么是事务
  • 15.3 事务的特点
  • 15.4 事务控制
  • 15.4.1 使用COMMIT的显式事务控制
  • 15.4.2 使用ROLLBACK实现事务控制
  • 15.4.3 程序异常退出对事务的影响
  • 15.4.4 使用AUTOCOMMIT实现事务的自动提交
  • 15.5 本章小结
  • 第16章 ◄角色管理►
  • 16.1 什么是角色
  • 16.2 创建角色
  • 16.3 修改角色
  • 16.4 赋予角色权限
  • 16.5 赋予用户角色
  • 16.6 默认角色
  • 16.7 禁止和激活角色
  • 16.8 回收和删除角色
  • 16.9 Oracle预定义的角色
  • 16.10 本章小结
  • 第17章 ◄管理和维护表►
  • 17.1 Oracle基本的数据存储机制——表
  • 17.1.1 数据的存储类型
  • 17.1.2 行ID(ROWID)
  • 17.2 创建表
  • 17.2.1 Oracle创建表的规则
  • 17.2.2 创建普通表
  • 17.2.3 创建临时表
  • 17.3 不可见字段
  • 17.4 段空间管理
  • 17.5 理解高水位线(HWM)
  • 17.6 理解行迁移
  • 17.7 创建索引组织表(IOT)
  • 17.7.1 IOT表的结构
  • 17.7.2 创建IOT表
  • 17.8 表参数以及参数维护
  • 17.9 维护列
  • 17.10 删除和截断表
  • 17.11 表压缩
  • 17.12 TOP-N查询
  • 17.13 本章小结
  • 第18章 ◄索引►
  • 18.1 索引的概念
  • 18.2 Oracle实现数据访问的方法
  • 18.2.1 全表扫描(Full Table Scan,FTS)
  • 18.2.2 通过行ID(ROWID)
  • 18.2.3 使用索引
  • 18.3 索引扫描类型
  • 18.3.1 索引唯一扫描(INDEX UNIQUE SCAN)
  • 18.3.2 索引范围扫描(INDEX RANGE SCAN)
  • 18.3.3 索引全扫描(INDEX FULL SCAN)
  • 18.3.4 索引快速扫描(INDEX FAST FULL SCAN)
  • 18.4 限制索引使用的情况
  • 18.4.1 使用不等于运算符
  • 18.4.2 使用IS NULL或IS NOT NULL
  • 18.4.3 使用函数
  • 18.4.4 比较不匹配的数据类型
  • 18.5 集群因子
  • 18.6 二元高度
  • 18.7 直方图
  • 18.8 建立索引
  • 18.9 查看索引
  • 18.10 B-树索引
  • 18.10.1 B树索引的工作原理
  • 18.10.2 B树索引的注意事项
  • 18.11 位图索引
  • 18.11.1 位图索引的使用讨论
  • 18.11.2 创建位图索引
  • 18.11.3 位图索引的插入问题
  • 18.12 HASH索引
  • 18.13 反向键索引
  • 18.14 基于函数的索引
  • 18.15 监控索引的使用
  • 18.16 重建索引
  • 18.17 维护索引
  • 18.18 删除索引
  • 18.19 本章小结
  • 第19章 ◄系统和对象权限管理►
  • 19.1 权限的概念和分类
  • 19.2 系统权限
  • 19.3 授予用户系统权限
  • 19.4 SYSDBA和SYSOPER系统特权
  • 19.5 回收用户系统权限
  • 19.6 授予对象权限
  • 19.7 回收对象权限
  • 19.8 本章小结
  • 第20章 ◄视 图►
  • 20.1 什么是视图
  • 20.2 创建视图
  • 20.3 使用视图的WITH子句
  • 20.4 视图的修改
  • 20.5 Oracle的视图管理
  • 20.5.1 通过数据字典查询视图
  • 20.5.2 Oracle视图查询的内部过程
  • 20.6 视图DML操作的限制
  • 20.6.1 简单视图
  • 20.6.2 复杂视图
  • 20.7 视图的优点
  • 20.8 删除视图
  • 20.9 物化视图
  • 20.9.1 什么是物化视图
  • 20.9.2 查询重写的概念
  • 20.9.3 物化视图的同步
  • 20.9.4 创建物化视图
  • 20.9.5 物化视图的使用环境
  • 20.10 本章小结
  • 第21章 ◄序列号和同义词►
  • 21.1 什么是序列号
  • 21.2 创建和使用序列号
  • 21.3 修改序列号
  • 21.4 会话序列号
  • 21.5 删除序列号
  • 21.6 什么是同义词
  • 21.7 创建公有同义词
  • 21.8 创建私有同义词
  • 21.9 删除同义词
  • 21.10 切换用户模式
  • 21.11 本章小结
  • 第22章 ◄RMAN备份与恢复数据库►
  • 22.1 RMAN概述
  • 22.2 RMAN的独特之处
  • 22.3 RMAN系统架构详解
  • 22.4 快闪恢复区(flash recovery area)
  • 22.4.1 修改快闪恢复区大小
  • 22.4.2 解决快闪恢复区的空间不足问题
  • 22.5 建立RMAN到数据库的连接
  • 22.6 RMAN的相关概念与配置参数
  • 22.7 RMAN备份控制文件
  • 22.8 RMAN实现脱机备份
  • 22.9 RMAN联机备份
  • 22.9.1 联机备份前的准备工作
  • 22.9.2 联机备份整个数据库
  • 22.9.3 联机备份一个表空间
  • 22.9.4 联机备份一个数据文件
  • 22.9.5 RMAN备份坏块处理方式
  • 22.10 RMAN的增量备份
  • 22.11 快速增量备份
  • 22.12 在映像副本上应用增量备份
  • 22.13 创建和维护恢复目录
  • 22.14 RMAN的脚本管理
  • 22.15 使用RMAN非归档模式下的完全恢复
  • 22.15.1 控制文件、数据文件以及重做日志文件丢失的恢复
  • 22.15.2 只有数据文件丢失的恢复
  • 22.15.3 联机重做日志文件和数据文件损坏的恢复
  • 22.15.4 如何将数据文件恢复到其他磁盘目录下
  • 22.16 使用RMAN归档模式下的完全恢复
  • 22.16.1 非系统表空间损坏的恢复
  • 22.16.2 系统表空间损坏的恢复
  • 22.16.3 所有数据文件丢失的恢复
  • 22.17 RMAN实现数据块恢复
  • 22.18 RMAN的备份维护指令
  • 22.18.1 RMAN的VALIDATE BACKUPSET指令
  • 22.18.2 RMAN的RESTORE…VALIDATE指令
  • 22.18.3 RMAN的RESTORE…PREVIEW指令
  • 22.18.4 RMAN的LIST指令
  • 22.18.5 RMAN的REPORT指令
  • 22.19 本章小结
  • 第23章 ◄Oracle闪回技术►
  • 23.1 理解闪回级别
  • 23.2 闪回数据库
  • 23.2.1 闪回数据库概述
  • 23.2.2 启用闪回数据库
  • 23.2.3 关闭闪回数据库
  • 23.2.4 闪回数据库方法
  • 23.2.5 使用闪回数据库
  • 23.2.6 监控闪回数据库
  • 23.2.7 使用闪回数据库的限制
  • 23.3 闪回删除
  • 23.3.1 闪回删除原理
  • 23.3.2 回收站的使用
  • 23.3.3 恢复删除的表
  • 23.3.4 恢复多个同名的表
  • 23.3.5 应用Purge永久删除表
  • 23.4 闪回表
  • 23.5 闪回版本查询
  • 23.6 闪回事务查询
  • 23.7 闪回查询
  • 23.8 复原点技术
  • 23.9 本章小结
  • 第24章 ◄手工管理的备份恢复►
  • 24.1 备份恢复的概念
  • 24.1.1 物理备份
  • 24.1.2 逻辑备份
  • 24.1.3 冷备份与热备份
  • 24.1.4 数据库恢复
  • 24.2 非归档模式下的冷备与恢复
  • 24.2.1 冷备的步骤
  • 24.2.2 冷备下的恢复
  • 24.2.3 缺少重做日志文件的恢复方法
  • 24.3 归档模式与非归档模式
  • 24.3.1 设置数据库的归档模式
  • 24.3.2 设置归档进程相关参数
  • 24.3.3 管理归档文件和归档目录
  • 24.4 手工热备数据库的步骤
  • 24.5 热备过程中对数据库崩溃的处理方法
  • 24.6 热备的原理
  • 24.7 备份控制文件
  • 24.8 介质恢复的原理
  • 24.9 归档模式下的完全恢复
  • 24.9.1 数据文件在有备份情况下的恢复
  • 24.9.2 数据文件在无备份情况下的恢复
  • 24.9.3 系统表空间数据文件损坏的完全恢复
  • 24.9.4 当前UNDO表空间损坏的完全恢复
  • 24.9.5 非当前UNDO表空间损坏的完全恢复
  • 24.10 何时使用不完全恢复
  • 24.10.1 不完全恢复的场合
  • 24.10.2 不完全恢复的类型
  • 24.11 所有控制文件丢失的恢复方法
  • 24.11.1 使用备份的控制文件
  • 24.11.2 重建控制文件
  • 24.12 本章小结
展开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