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简介

丛书紧扣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及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治国理政的实践,科学归纳和深度解读党中央关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的具体阐述和创新表达,考察其在我们党治国理政思想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和实践价值。丛书注重强调政治性、学术性与可读性的统一,广泛吸收借鉴该研究领域国内最新成果和观点,体现了一定的前瞻性、创新性和实践特征。

丛书共分5卷,分别为《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总计约163万字。

洪银兴,南京大学原党委书记。著名经济学家,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研究方向是经济运行机制、经济发展和宏观经济的理论和政策。兼任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专家组成员、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经济学家》杂志副主编等学术职务。2009年入选“影响新中国60年经济建设的100位经济学家”。

作品目录

  • 导论:创新发展的新理念
  • 一、创新发展居于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 二、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 三、科技创新是创新发展的核心
  • 四、转向创新驱动发展方式的重要标志
  • 第一章 创新驱动经济发展
  • 第一节 创新驱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 一、由要素和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 二、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激发创新驱动力
  • 三、创新经济发展方式
  • 第二节 创新驱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 一、产业转向中高端的方向
  • 二、产业创新是产业迈向中高端的基本路径
  • 三、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对接
  • 第三节 创新驱动绿色发展
  • 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 二、绿色化的创新驱动
  • 第二章 创新理论的演进
  • 第一节 马克思关于创新和技术进步理论
  • 第二节 熊彼特的创新理论
  • 第三节 波特的创新理论
  • 第四节 创新理论的现代进展
  • 第三章 世界创新发展的进展和趋势
  • 第一节 创新发展的时代背景 ——知识经济
  • 一、知识和知识经济
  • 二、知识经济的新进展——网络化智能化经济
  • 第二节 德国“工业4.0”
  • 一、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国际背景
  • 二、德国“工业4.0”的主要内容
  • 三、德国“工业4.0”在创新发展层面的意义
  • 第三节 大数据时代
  • 一、大数据的功能
  • 二、大数据的产业链
  • 第四节 生命编辑
  • 一、生命编辑——CRISPR/Cas9概述
  • 二、生命编辑带来的希望与挑战
  • 第四章 科技创新是创新发展的核心
  • 第一节 科学技术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
  • 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 二、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的重大进展
  • 第二节 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
  • 一、提升知识创新能力
  • 二、提升技术创新能力
  • 第三节 新科技的转化和扩散
  • 一、科学技术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机制
  • 二、新科技的扩散
  • 第五章 科技创新体系及其完善
  • 第一节 国家创新体系理论
  • 一、国家创新体系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 二、创新型国家的创新体系建设
  • 第二节 科技创新路线图
  • 一、科技创新的阶段及其路线图
  • 二、孵化新技术阶段是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交汇点
  • 第三节 科技创新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 一、科学家与企业家的协同
  • 二、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 三、政府的集成创新作用
  • 第六章 产业创新及其同科技创新的对接
  • 第一节 以科技创新为先导的产业创新
  • 一、科技和产业革命的历史与新趋势
  • 二、产业创新是科技创新的终端和目标
  • 第二节 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对接
  • 一、孵化和研发新技术阶段是对接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重点环节
  • 二、以共同的中高端创新目标对接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
  • 三、在攀升全球价值链上对接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
  • 四、在产学研协同中对接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
  • 第三节 建立产业化创新机制
  • 一、科技创新和科技创业的对接
  • 二、新兴产业的成长壮大
  • 三、国家目标导向
  • 第七章 产学研协同创新
  • 第一节 理论假设:由“技术转移说”转向“协同创新说”
  • 第二节 技术创新的双重导向及其协同
  • 第三节 孵化新技术是协同创新的基本功能
  • 第四节 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平台和机制
  • 一、人才培养型产学研合作
  • 二、研究开发型产学研合作
  • 三、生产经营型产学研合作
  • 第五节 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政府组织和推动
  • 第八章 企业在创新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及其行为
  • 第一节 技术创新体系和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
  • 一、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定义
  • 二、“互联网+”条件下的科技创业企业
  • 三、企业为主体的合作创新模式
  • 第二节 科技企业家及其创新职能
  • 一、科技企业家的界定
  • 二、科技企业家的科技创新行为
  • 三、科技企业家追求企业整体价值最大化
  • 第三节 商业模式创新
  • 一、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的相关性
  • 二、商业模式创新实现创新成果价值的最大化
  • 第九章 科技创新创业的大众参与
  • 第一节 大众参与的科技创业
  • 一、大众创业突出的是全社会积极参与
  • 二、大众创业依托社会创业氛围
  • 三、大众创业需要有效的激励机制
  • 第二节 万众创新
  • 一、万众创新的协同
  • 二、万众创新的基因
  • 三、万众创新的激励
  • 第三节 科技创新和科技创业的有效衔接
  • 一、科技创新与科技创业的衔接
  • 二、科技创业是知识资本和风险投资的结合
  • 三、科技创业是科学家与企业家的结合
  • 四、创客和创客空间
  • 第十章 创新发展的金融支持
  • 第一节 科技创新的金融需求
  • 一、科技创新需要足够的资金投入
  • 二、科技创新不同阶段的金融供求
  • 三、孵化新技术和科技创业阶段更需要科技金融
  • 第二节 科技创新风险和风险投资
  • 一、高收益创新活动的高风险
  • 二、风险投资是科技创新的重要推手
  • 三、我国风险投资现状
  • 第三节 科技与金融的深度融合
  • 一、增强风险投资的活力
  • 二、推动商业银行投入科技创新
  • 第十一章 创新型国家和创新型区域
  • 第一节 创新型国家
  • 一、创新型国家的概念、内涵及特征
  • 二、国家创新系统
  • 三、创新型国家评价指标
  • 四、创新型国家的国际案例
  • 第二节 创新型区域和创新型城市
  • 一、创新型区域
  • 二、创新型城市
  • 第三节 创新型区域的案例:硅谷
  • 一、发展历程
  • 二、成功因素分析
  • 第十二章 创新发展的支撑条件
  • 第一节 创新发展的支撑系统
  • 第二节 支持创新发展的知识产权战略
  • 一、知识产权的经济学解释
  • 二、实施知识产权战略
  • 第三节 创新发展的人才支撑
  • 一、人才在创新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
  • 二、创新发展中的人才战略
  • 第四节 创新文化建设
  • 一、创新文化也是创新力
  • 二、尊重创新、宽容失败
  • 第十三章 激励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
  • 第一节 创新动力:市场压力和激励
  • 一、创新活动不同于一般的经济活动
  • 二、创新动力在对创新收益权的垄断
  • 第二节 创新投资:风险共担和利益共享
  • 一、创新投资是风险投资
  • 二、对创新投资的激励
  • 三、创新收益共享和风险共担
  • 第三节 创新企业的价值:评价和实现
  • 一、创新企业的目标是追求企业的整体价值最大化
  • 二、资本市场对创新企业的价值评价
  • 第四节 政府的激励创新政策
  • 结语: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评价
  • 一、创新绩效的评价
  • 二、创新投入的评价
  • 三、产业竞争力评价
  • 四、产学研协同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形成
  • 五、激励创新的体制机制
  • 六、弘扬尊重知识、尊重创造的创新文化
  • 七、开放与创新的互动
  • 主要参考文献
  • 一、中文著作
  • 二、中文报刊
  • 三、英文论著
  • 后记
展开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