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简介

孩子的言行背后隐藏着秘密,父母只有读懂孩子才能更好地爱孩子、引导孩子。本书为父母做了一份孩子的“成长说明书”,从孩子的语言、小动作、兴趣、需求、情绪、叛逆行为、人际交往,以及孩子与父母相处等方面入手,剖析了孩子经常出现的问题,找到隐藏在背后的心理动机,并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法。此外,书中还有大量的心理学案例,实用、专业且通俗易懂。希望每一位努力摸索养育孩子方法的父母能静下心来阅读本书,或许它能解决你遇到的问题!

孟小崴,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家庭教育专业教授;儿童成长教育专家,从事家庭教育工作30多年;《家庭教育指导师职业能力培训教程》主编,《全脑教育与全人教育》编委;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核心素养教育研究院智库专家,香港职工教育与职业培训协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主任。

作品目录

  • 内容简介
  • 前言 Preface
  • 第一章 作为父母,你真的懂孩子吗(1~14岁)
  • 一、究竟有多少父母了解自己的孩子
  • 二、了解孩子,才能解读孩子的成长密码
  • 三、读懂孩子,教养才能事半功倍
  • 第二章 从孩子的语言入手,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3~6岁)
  • 一、认真倾听,让孩子将想法直接说出来
  • 二、我是谁,我从哪里来——积极面对好奇心重的孩子
  • 三、这是我的——孩子有了物权意识,请尊重
  • 四、我不喜欢跟同学玩——引导孩子走出孤独的不良境遇
  • 五、我到底应该怎么做——智慧的父母能给茫然无措的孩子以正向引导
  • 第三章 关注孩子的小动作,找到隐藏在背后的大因果(3~12岁)
  • 一、孩子总是咬指甲——手部小动作暴露孩子的内心
  • 二、当孩子与你四目相对时——孩子多半在认真听
  • 三、当孩子发脾气时——其实是在表达他的不满
  • 四、当孩子一句话也不说时——可能是在用沉默表示抗拒和排斥
  • 五、当孩子说“你真烦”时——他的忍耐力多半已达极限
  • 第四章 了解孩子的兴趣点,发现孩子的爱好和特长(3~14岁)
  • 一、理解孩子的兴趣,才能更好地激发孩子的创造力
  • 二、孩子说,我喜欢唱歌——聊天,是了解孩子兴趣喜好的最佳途径
  • 三、孩子喜欢蹦蹦跳跳——观察孩子的生活,发现孩子的优点
  • 四、孩子不想去兴趣班了——爱,是让孩子驻足的一大理由
  • 五、孩子取得了成绩——跟他一起收获喜悦和快乐
  • 六、孩子不想学了——找到孩子放弃的原因
  • 第五章 找到孩子的需求点,给他最大的心理满足(3~14岁)
  • 一、了解孩子的需求,方可更好地协助孩子成长
  • 二、孩子无缘无故地捣乱——将注意力转向孩子,给他更多的关注
  • 三、孩子晚上想跟妈妈睡——陪伴孩子,给他需要的安全感
  • 四、孩子拿着画好的小鸟让你看——多些表扬,因为孩子希望被肯定
  • 五、孩子磨磨蹭蹭——暂时停下,让孩子先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 第六章 留意孩子的情绪,读懂他们的所思所想(4~15岁)
  • 一、给孩子体验情绪的机会,倾听孩子的情绪
  • 二、孩子总是哭泣——从具体原因入手,找到解决的办法
  • 三、孩子愁眉苦脸——主动沟通,帮孩子走出忧郁
  • 四、孩子对某事耿耿于怀——告知狭隘的危害,让孩子开阔心胸
  • 五、孩子对某人怀有敌意——让孩子少些忌妒,用正常手段超过对方
  • 六、孩子感到惊恐——将孩子的注意力从害怕的事物上移开
  • 第七章 正视孩子的叛逆,让他们感受到最大的包容和理解(3~15岁
  • 一、孩子叛逆或不听话,背后藏着小秘密
  • 二、孩子脏话连篇,可能是“模仿”在作怪
  • 三、孩子爱撒谎——应及早遏制,不要让他逃避责任
  • 四、孩子变成小霸王——不迁就,给孩子更多的陪伴
  • 五、孩子给他人起外号——爱开玩笑不是错,但要把握好分寸
  • 六、孩子跟大人“顶嘴”——你的溺爱会让孩子不知悔改
  • 第八章 观察孩子的交往行为,读懂孩子究竟想要做什么(3~15岁)
  • 一、观察孩子与人交往的经历,就能知道他在想什么
  • 二、孩子是个“话痨”——尊重孩子的表现欲
  • 三、孩子不愿意跟同学合作——培养孩子的团队意识
  • 四、孩子恐惧社交——鼓励孩子跟他人相处,不自卑
  • 五、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鼓励孩子不懦弱
  • 六、孩子总跟人打架——自我意识增强的孩子喜欢攻击别人
  • 第九章 留意孩子与父母的相处点滴,提升对他们的认知(1~15岁)
  • 一、孩子喜欢和父母撒娇——认真感受孩子独特的爱
  • 二、孩子喜欢拥抱父母——因为他们很爱你
  • 三、孩子不尊重父母——可能是你的教育出了问题
  • 四、孩子心中无父母——不懂感恩的孩子,不惧怕父母的权威
  • 五、孩子对父母的话充耳不闻——很可能是孩子的一种选择性注意
  • 第十章 采用心理学工具,造就和谐的亲子关系
  • 一、平等:跟孩子平等相处,孩子才愿意将心思说出来
  • 二、理解:理解孩子,才能更好地了解孩子
  • 三、尊重:尊重孩子,孩子才愿意跟你亲近
  • 四、信任:信任孩子,孩子才会相信你
  • 五、同理心: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
  • 后记
  • 读懂孩子,才能成就孩子
展开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