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简介

本书将战后英国艺术的研究定位在20世纪“肉身转向”的哲学背景中,通过两条研究主线贯穿全书展开论述:其一,以培根为主线,结合血与肉的主题,梳理战后英国不同时期代表性艺术家案例,通过对作品形式和观念的分析,形成清晰的脉络谱系;其二,以20世纪的哲学思想为主线,通过对与培根同期的哲学家安托南?阿尔托、梅洛-庞蒂和乔治?巴塔耶等思想的研究,结合作品展开论述,并在本书最后章节中通过引述后现代哲学家的思想观点进行回应,建构起整个20世纪哲学思想中“肉身”概念的脉络体系及其与艺术家作品间的深刻关联。

本书的研究具有三方面的意义:其一,可以视为对培根个案研究的一种独特的解读视角;其二,本书将战后英国艺术的研究定位在20世纪“肉身转向”的哲学背景中,不失为研究战后英国艺术的一种独特而有效的方法;其三,20世纪下半叶以来,身体艺术在当代艺术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身体问题成为当代艺术创作与理论批评的重要议题,本书对战后英国艺术的研究可以为我们深入理解这些哲学思想的脉络关联提供一个良好的范本。

范晓楠

清华大学博士,中央美术学院博士后;天津美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美术批评家年会学术委员;中国国家画院特聘专家;北京当代中国写意油画研究院学术委员;《中国当代艺术年鉴》编委;艺术评论人,策展人,艺术家。主要研究领域为当代艺术思潮和视觉文化研究,著有《景观社会的图像: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欧洲绘画研究》,另有30余篇评论文章发表在《美术》《美术观察》《世界美术》《雕塑》《美术学报》等刊物。独立策划多场学术展览,自2014年以来作为学术主持为国内外多场大型展览提供学术支持。

作品目录

  • 序言 Preface
  • 序一:透析“肉身”理论的视觉表达
  • 序二:培根与当代艺术的肉身转向
  • 序三:让艺术充满魂魄 ——写在《血与肉的扭结》出版之际
  • 序四:俞晓夫的读后感
  • 绪论 Introduction
  • 第1章 影像从肉体的河流浮出水面 Images Emerge from the River of Flesh
  • 1.1 培根与“伦敦画派”
  • 1.2 “上帝之死”的符号与超越
  • 1.3 巴塔耶与“隐秘的欲望”
  • 第2章 培根与“肉”的维度 Bacon and the Dimension of “Flesh”
  • 2.1 阿尔托与“残酷剧场”
  • 2.2 梅洛-庞蒂与“肉”的三个层面
  • 2.3 其他国家的艺术创作
  • 第3章 英国当代艺术 Contemporary British Art
  • 3.1 YBAs青年英国艺术家
  • 3.2 卡普尔:重新诠释“肉与血”
  • 3.3 培根与英国艺术影响的延续
  • 第4章 后现代与肉身的语义 Postmodernity and the Semantics of the Flesh
  • 4.1 培根与“感觉的逻辑”
  • 4.2 “残酷戏剧”的后现代诠释
  • 4.3 “肉身”的延绵及当代视觉思考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弗兰西斯·培根年表
  • 后记
展开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