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简介

本书首先梳理了现代科学在中国的早期体制化主要历程,即从西方现代科学知识的引进,到科学术语的厘定,再到早期职业科学家的出现。然后在理论基础上归纳了科学体制化的基本要素,包括职业科学家、科学组织、科学交流与科学运行机制等,涉及科学学会、科学期刊、科学社团、科学奖励、科学教育诸方面。最终进行了若干历史反思并为进一步完善我国科学体制提出了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徐多毅(1979—),男,安徽颍上县人,常州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入选江苏省“双创”博士、常州市“龙城英才”计划。曾留学美国,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在《自然辩证法研究》《科学管理研究》《科技管理研究》等核心期刊及大学学报发表学术论文多篇。主持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和一般项目等,参与完成多项省部级课题。

作品目录

  • 第1章 绪论
  • 第2章 现代科学的体制化及其基本特征
  • 2.1 现代科学的缘起
  • 2.2 有关科学体制化的基本理论
  • 2.3 科学体制化的一般标志
  • 第3章 科学体制化在中国的早期萌芽
  • 3.1 科学知识的引进
  • 3.2 科学术语的界定
  • 3.3 职业科学家的形成
  • 第4章 科学体制化在中国的早期发展
  • 4.1 科学学会的出现
  • 4.2 科学期刊的创设
  • 4.3 科学社团的成立
  • 4.4 科学奖励
  • 4.5 科学教育
  • 第5章 中国早期科学体制化问题反思
  • 5.1 “求真”与“喻俗”的价值冲突
  • 5.2 科学与科举的机制选择
  • 5.3 干预与自主的体制冲突
  • 第5章 中国早期科学体制化问题反思
  • 5.4 科学建制与政府体制的关系
  • 第6章 中国早期科学体制化的若干启示
  • 6.1 科学体制化的规律探析
  • 6.2 中国早期科学体制化历程对当代科学发展的启示
  • 6.3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展开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