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简介

上海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重要阵地。本书用文学史实的手法记录了中国共产党建立前后,共产党人和进步文化工作者在上海从事翻译、出版等工作,生动讲述了中共早期出版业的起源。本书记录了标志着马克思主义诞生的纲领性文献《共产党宣言》的问世,由陈独秀在上海创立、群益书社发行的《新青年》,李达主编的《共产党月刊》,中共第一份中央机关刊物《向导》,以及《劳动界》《妇女声》《前锋》《先驱》《中国青年》等报刊出版物的创办过程。作者参考了大量的历史文献和相关研究资料,从出版业入手,深入拓展到陈独秀、鲁迅、李大钊、陈望道、李达、李汉俊、王会悟、蔡和森、瞿秋白等重要革命人物的刻画和描写,把人物、性格、形象、命运和事件、场景融合一起,可读性强。

杨绣丽,中国作协会员、上海作协创联室副主任。兼任上海诗词学会副会长、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理事、上海作协诗歌委员会副主任、崇明区作协主席等。已出版作品十多部。曾出版长篇报告文学“军队四部曲”;出版红色起点丛书《巾帼的黎明》《永生》,被列入四史书单。曾获首届“上海国际诗歌节”诗歌赛一等奖、第十五届中国人口文化奖、第七届徐迟报告文学奖提名奖、第十二届《上海文学》诗歌奖。荣获中国作协“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先进个人表彰。

作品目录

  • 风雪途启
  • 陈独秀欲令全国思想都改观
  • 鲁迅:不惮于前驱
  • “道德完人”李大钊
  • 风雪途中,相约建党
  • 《新青年》离开群益书社
  • 1920年,第一本红色刊物
  • 入门老师《共产党宣言》
  • 李达婚房和《共产党》月刊
  • 李汉俊和《劳动界》
  • 1921年,王会悟创办《妇女声》
  • 陈独秀在上海两次被捕
  • 蔡和森成为《向导》的灵魂
  • 《新青年》季刊与瞿秋白译唱《国际歌》
  • 一边是《前锋》,一边是爱恋
  • 教育工人最好的机关报
  • 《先驱》和《中国青年》
  • 《中国工人》,准备着迎战!
  • 秋之白华的特别“礼物”
  • 毛泽民、钱希均与上海书店
  • 繁星点点
  • 参考书目
展开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