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简介

白雁西风紫塞,皂雕落日黄沙。在我们祖国的西北大地上,有一颗熠熠生辉的丝路明珠。在那里,有几百个洞窟,里面不仅有精美绝伦的彩塑,还有几万平方米的绚烂壁画,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一处文化遗址,也是一座历经千年的辉煌灿烂的艺术殿堂。这个地方,就是敦煌莫高窟。

本书以平实生动的语言,讲述了“敦煌的女儿”樊锦诗求学北大、扎根大漠、守一不移的人生故事。通过她的坚守,我们得以更深刻地认识和了解敦煌石窟艺术的魅力、意义和价值,文物保护的迫切性和重要性,以及一代又一代莫高窟人“坚守大漠、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开拓进取”的“莫高精神”。

樊锦诗,1938年生,浙江杭州人。生于北京,长于上海。1958年考入北京大学历史学系考古专业,1963年毕业后到敦煌文物研究所(敦煌研究院前身)工作至今。历任敦煌文物研究所副所长,敦煌研究院副院长、院长;现任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研究馆员,兼任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长期从事石窟保护与管理、石窟考古方面的研究。

2017年《莫高窟第266—275窟考古报告》荣获第七届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奖优秀奖;2018年被党中央、国务院授予“改革先锋•文物有效保护的探索者”称号;2019年荣获“文物保护杰出贡献者”国家荣誉称号、“最美奋斗者”荣誉称号。

顾春芳,上海宝山人。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艺术学、戏剧戏曲学、戏剧美学、电影学。

主要学术著作有《呈现与阐释》《意象生成》《戏剧学导论》《她的舞台》《戏剧交响》,出版有诗集《四月的沉醉》等。

作品目录

  • 自序
  • 第一章 谁言寸草心
  • 活下来是个奇迹
  • 差一点死于小儿麻痹症
  • 我从小不爱说话
  • 新沪中学的先生们
  • 第一志愿是北大
  • 第二章 永恒的校园
  • 我渴望游遍名川大山
  • 群星灿烂的历史学系
  • 回忆苏秉琦先生
  • 我的老师宿白先生
  • 北大的精神传统和学术氛围
  • 第三章 万里敦煌道
  • 幻想在现实中苏醒
  • 在莫高窟的毕业实习
  • 我被分配去了敦煌
  • 苏秉琦先生的一次召见
  • 重回莫高窟
  • 第四章 千年莫高窟
  • 乐僔和尚与敦煌第一窟
  • 绵延千年的灿烂文明
  • 逐渐中国化的敦煌佛教艺术
  • 藏经洞文书的发现与流散
  • 第五章 情系敦煌学
  • 中国敦煌学的发轫
  • 让敦煌学回到中国
  • 常书鸿先生的不朽贡献
  • 段文杰先生与敦煌研究院
  • 季羡林先生与敦煌学
  • 第六章 敦煌的女儿
  • 报告文学《敦煌的女儿》
  • 莫高窟人的宿命
  • 我其实想过离开敦煌
  • 我不是好妻子、好母亲
  • 相识未名湖,相爱珞珈山,相守莫高窟
  • 我的老彭走了
  • 第七章 神圣的艺术
  • 绵延千年的佛教美术史
  • 永不停息的自由飞舞
  • 最完美的彩塑
  • 第158窟:涅槃的境界
  • 第八章 莫高守护人
  • 莫高窟人的守护
  • 保护就是要和时间赛跑
  • 壁画修复的“缓慢节奏”
  • “数字敦煌”的实现
  • 让文物保护有法可依
  • 第九章 四十年圆梦
  • 《敦煌七讲》:中国石窟寺考古学的建立
  • 为了“还债”
  • 敦煌石窟考古报告的重要和困难
  • 四十年后终成卷
  • 急功近利是学术的死敌
  • 第十章 艰苦求卓绝
  • “舍身饲虎”的真意
  • “莫高精神”的杰出典范
  • 我们都是敦煌这棵大树上的枝叶
  • 我沾了莫高窟的光
  • 守护敦煌的究极意义
  • 莫高窟人的墓地在宕泉河畔
  • 附录:写给北京大学2019级新生的亲笔信
  • 后记
展开全部